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6个条目

非理性信念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不合理信念)

非理性信念(Irrational Beliefs,IB),不合理信念

目錄

什麼是非理性信念

  非理性信念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大師艾利斯Albert Ellis)在1955年首次提出,他認為人天生就具備了非理性的人格傾向,因此每個人的思考或多或少都以某種無效或頑固的方式進行,再加上父母師長或傳媒的影響,因而產生了許多不合理、不具邏輯性或與事實不符的非理性信念。[1]

  非理性信念是能夠引發個體情緒失調和行為失常的偏頗想法,其特性為無彈性、非事實依據、不合邏輯。非理性信念是不合理的、誇張的、絕對化的、完美主義的、缺乏清楚思考的、易引起負面情緒及造成困擾的荒謬想法。[2]可以認為認為非理性信念足以影響個體的情緒和行為。   

非理性信念的特征[2]

  ①絕對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即從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認為某一件事件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常常帶有“必須”和“應該”的特點。持有這種非理性信念的人很容易產生失敗感和挫折感,導致失落、自責或憂郁等情緒、行為困擾。

  比如:常常使用“必須……”、“應該……”等字眼。

  ②過分概括化(overseneralization),即憑藉自己對某一事物所作的結果的好壞來評價自己或他人的價值,表現為:一方面對自己的非理性評價,常憑自己對某一事物所作的結果的好壞來評價自己為人的價值,其結果常導致自暴自棄、自責自罪,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一錢不值而產生焦慮抑鬱情緒:另一方面對別人的非理性評價,別人稍有差錯,就認為他很壞,一無是處,其結果導致一味責備他人,並產生敵意和憤怒情緒。

  ③糟糕至極(awfliziing),即事件的發生會導致非常可怕的或災難性的後果,這種非理性信念常使個體陷入羞愧、焦慮、抑鬱、悲觀、絕望、不安、極端痛苦的情緒體驗中而不能自拔。這種非理性信念的想法常常是與個體對已、對人、對周圍環境事物的要求絕對化相聯繫的。

日常常見的非理性信念[2]

  艾利斯在1962年總結了人們最常見的11種非理性信念,分別是:

  • (1)人們絕對需要一位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愛或贊許。
  • (2)個人應該在各方面(至少在某一方面)有成就,有才幹,能勝任,這樣才會被視為有價值的人。
  • (3)人絕對不能犯錯,如果犯了錯,就應該受到譴責,馬上去死。
  • (4)如果遇到與自己希望不一致的事情,那就會很糟糕。
  • (5)人的不快樂是外在因素引起的,人沒有能力去控制自己的悲傷與情緒困擾。
  • (6)應該經常把危險或災難性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掛在心頭。
  • (7)逃避困難、挑戰與責任要比面對他們容易。
  • (8)人應該依靠別人,而且需要一個比自己強的人做依靠。
  • (9)人的行為受到過去經驗的影響,只要一件事情對他產生了影響,那麼這種影響就會持續一輩子。
  • (10)我們應該對別人的困難與情緒困擾感到不安。
  • (11)對於任何一個問題,都應該有正確的、完美的解決辦法,如果找不到,就會很糟糕

非理性信念的評估[1]

個人信念量表(SPB)

  艾利斯在1962年總結了人們最常見的11種非理性信念並據此編製且影響廣泛的量表。有非理性信念測驗(Irrational Beliefs Test,IBT)和理性行為量表(Rational Behavior Inventory,RBI),但二者均有重大缺陷,某些項目摻雜情感內容,不能嚴格反映認知內容。如被試會被問及是否同意以下的條日“當作中發生可怕的事情我會非常氣憤”、“我常常擔心有多少人贊同我接受我”,因而缺乏區分效度。

  Bermard等人對11條非理性信念進行因素分析,抽取了4條核心概念:槽糕至極的信念;應該、應當、必須的信念;低挫折承受力的信念;自我價值的信念。在1986年Howard Kassinove等人根據這4條核心非理性信念,參考IRT和RBI編製了不涉及情感內容的條目組成的個人信念調查表(Survey ofPersonal Beliefs, SPB)。 SPB 有五個分量表:自我應該;他人應該;災難化;低挫折承受力;貶抑白我價值。每個分量表含有10個條目,六級評分。Demaria 對SPB進行重測信度和區分信度的驗證,結果顯示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和區分效度。

中國人信念量表(CBI)

  大陸對非理性信念的研究不多。付建斌以RET中所概括的非理性信念為框架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於1996年編製了中國人信念量表,共有32個條目,5點計分方式,分為三個分量表:專斷傾向(D量表)、自控傾向(C量表)和挫折傾向(F量表)。該量表獲得了滿意的分半信度,抽取的被試是大學生。楊清艷以精神障礙為被試編製了非理性信念,獲得一定的信效度。

應對非理性信念的方法

  阿爾伯特·埃利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就是讓人們重歸理性,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當我們的非理性信念在體內蠢蠢欲動或正泛濫叢生時,我們可以試著用四個步驟來讓自己的理性回歸。

  • 1.我對誘發性事件有什麼感受和行為?
  • 2.是什麼導致我不開心?我有哪些非理性信念?
  • 3.我要如何對抗和應對這些非理性信念?對現在的困境先提出質疑,並反思自己是不是反應過度?
  • 4.有沒有“更佳之選”來替代這些非理性信念?

參考文獻

  1. 1.0 1.1 張慧芳. 職業投入的特點及其與非理性信念、職業信念的關係[D]. 首都師範大學, 2008.
  2. 2.0 2.1 2.2 孫艷平. 完美主義、非理性信念和抑鬱的關係[D]. 濟南大學, 2010.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lyn,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非理性信念"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