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理性人”假設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主觀理性人”總是根據自身的價值判斷,以主觀上認為最有利於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標準作出決策。
- 其主要觀點有:
“主觀理性人”較之以前人性假設最大的進步就是引進了價值評判標準概念,使得個體選擇有了賴以判斷的價值參照系,因而也就有了對決策效果的評價尺度。但是,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表現在:
①“主觀理性人”除非有一整套外在的價值參照系,以供借鑒,否則,“主觀理性人”難以“自發”的形成自我價值判斷體系,否則,最終形成是非不分的“糊塗人”。
②捨棄了找尋社會普遍認可的客觀價值評價體系的可能。
③“主觀理性人”使得世界迷失了客觀公允的統一價值取向,從而也就使得人和人的存在失去了意義。
“主觀理性人”假設和其他人性假設的關係[1]
“主觀理性人”假設與其他人性假設有著密切的聯繫,“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複雜人”假設其實都說明瞭“主觀理性人”的一部分,用“主觀理性人”假設可以把前幾者很好地統一起來。由“主觀理性人”的第一條性質來看,每個人具有特定的、與他人不同的偏好集,這個偏好集包含的子項目既包括物質利益上的要求,也包括精神鼓勵上的要求,當個體主觀上對物質利益項目賦予較高權數時,個體就顯示出偏向於“經濟人”的特征;當個體主觀上對精神需求項目賦予較高權數時,個體就顯示出偏向於“社會人”的特征;當個體在較低層次需要得到滿足時,主觀上會對較高層次的需要重新賦予較高的權數,從而表現出“自我實現人”的特征。如前所述,個體的偏好項目眾多,並受到遺傳、環境、教育、個人經歷的影響,處於不斷變化之中,所以不同個體之間,同一個體在不同的時刻會有不同的偏好集,表現出不同的需求層次的要求,這又和“複雜人”假設的主要精神又不謀而合。
- ↑ 蘭邦華.《人本管理:以人為本的管理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