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07个条目

史蒂夫·施瓦茨曼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Steve Schwarzman)
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 Schwarzman)
放大
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 Schwarzman)

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 Schwarzman,又译:苏世民):华尔街王中之王,黑石集团的联合创始人

  20多年前,史蒂夫·施瓦茨曼离开莱曼兄弟创办黑石集团时,只有两个合伙人。21 年后,靠着一系列眼花缭乱的交易以及破纪录的并购,被称作黑石集团“精神教父”的CEO史蒂夫·施瓦茨曼被最新一期的《财富》杂志誉为“华尔街新一代的领军人物”,他的风格影响到了黑石集团的每一个细节。2007年他又被《财富》评为全球25位最具影响力商界领袖。

  施瓦茨曼是福布斯(forbes)去年评出的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他一手创建的黑石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私募股权基金 (privateequityfund)公司之一,在其建立的22年时间内保持着30%以上的年平均增长率。如今已成为覆盖私募基金、房地产、资产管理和财务咨询的综合性金融品牌。而在其首尝“公开上市”螃蟹的过程中,拿到了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cic)30亿美元的投资。

目录

史蒂夫·施瓦茨曼的创业历程

  从20万到30亿

  在许多人的眼中,20万美元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但在遍地流金、巨富簇拥的华尔街,20万不过是一笔非常不起眼的零花钱,如果有人试图凭借着这点可怜巴巴的资本在华尔街扎根创业的话,那只是痴人说梦,可施瓦茨曼却做到了。

  22岁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施瓦茨曼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哈佛商学院。从哈佛毕业后,施瓦茨曼仅在一家小公司干了两个月后就很快跳槽到了当时华尔街著名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在这里,施瓦茨曼31岁时就升任为公司的合伙人,成为当时雷曼兄弟高管中最年轻的合伙人之一。

  如果不出意外,施瓦茨曼在公司中完全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因为,当时担任雷曼兄弟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皮特·彼得森不仅对施瓦茨曼非常赏识,而且两人建立了十分不错的私人友谊。然而,雷曼兄弟不久之后爆发的萧墙之乱打断了施瓦茨曼的商业人生轨迹。在彼得森辞职并离开雷曼兄弟公司后,施瓦茨曼也义无返顾地递交了辞呈。

  离开雷曼兄弟时,施瓦茨曼庆幸自己的银行账户上已经积累起了20万美元的数字,加上彼得森手上的20万美元,施瓦茨曼主动向对方提出合资成立一家小型并购公 司的建议,得到了彼得森的积极回应和认同。半个月之后,只有两个合伙人和两个助理的黑石公司在没有举行任何开业仪式中成立了。由于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的姓氏 分别嵌着德文中“黑色”和希腊文中“石头”的词义,为了表示对两人祖籍的一种纪念,他们就将自己的新公司取名为“黑石”。

  在施瓦茨曼看来,自己主张成立并购公司并非没有道理。在华尔街,当时以雷诺·纳比斯科公司杠杆收购案为代表的收购狂潮一浪高过一浪,并且那些战略买家几乎都赚得盆满钵盈。施瓦茨曼无疑也想创造以小博大的奇迹。然而,就凭黑石 这一无人能知的名字,又有谁会轻易把动辄数千万美元的大单交给一个无名之辈呢?在开张几个月仅仅接收了一小单生意后,施瓦茨曼决定借鸡生蛋,创立私募基金

  在私募基金被首席执行官董事会视为旁门左道的华尔街,像黑石这样的新基金公司打开局面相当艰难。倔强的施瓦茨曼硬着头皮一家接着一家地敲开他自己认为可能 投钱的客户的大门,但其间却吃了无数次的闭门羹。“被我们视为最可能点头的19家客户,一个个拒绝我们。总共有488个潜在投资人拒绝我们。”史蒂夫·施瓦茨曼回忆说。苍天不负有心人,被史蒂夫·施瓦茨曼的坦诚和抱负所打动,美国保险及证券巨头保德信公司决定尝试性投下1亿美元,正是这笔钱让后来者看到了黑石的潜力。不久之后,通用电气总裁杰克·韦尔奇也入伙了。黑石集团的第一只基金吸引了32个投资人,包括大都会人寿通用电气、日本日兴证券以及其他几个大企业的退休金

  在华尔街,施瓦茨曼一向以好斗著称,他坦言,自己当初创办黑石就是想成为华尔街的赢家。无疑,黑石集团如今所拥有的一切已经兑现了他当初的雄心壮志。 目前,黑石已经拥有52个合伙人和 750名雇员,每年有超过850亿美元的多元化收入,集团旗下47家公司若结合起来可以逼近《财富》500强的前20名,成为当今华尔街增长势头最迅猛的 金融王国。当然,令施瓦茨曼感到最惬意的是,自己再也不会为寻找1千万美元投资而四处奔波,相反,那些携带几亿美元的投资者会主动找上门来。 目前,黑石已经拥有52个合伙人和750名雇员,每年有超过850亿美元的多元化收入,集团旗下47家公司若结合起来可以逼近《财富》500强的前20名,成为当今华尔街增长势头最迅猛的金融王国。而黑石集团过去5年年均利润超过10亿美元。仅在去年其盈利就高达22.7亿美元,年增长率为71%,其中资金管理收入有11.2亿美元。如果以去年盈利计算,黑石集团每位员工为公司赚了295万美元,是华尔街最赚钱的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员工的9倍。当然,令施瓦茨曼感到最惬意的是,自己再也不会为寻找1千万美元投资而四处奔波,相反,那些携带几亿美元的投资者会主动找上门来。

  成就了黑石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有人说施瓦茨曼单从循环的基本投资报酬中每年就可以把5000万美元搬回家,他的个人财富据预计已经超过30亿美元。在《财 富》杂志评出的2006年度最有权力的31位风云人物,施瓦茨曼榜上有名。由于他控制着华尔街最热门的公司,《财富》杂志将其响亮地誉为“华尔街新一代的 领军人物”。

  第一桶金来自SONY

  早在黑石集团1985 年成立的时候,时任JP摩根公司副总裁的James Lee就对他们说过:“华尔街这么多金融公司,彼此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哪一家公司提供了哪一宗具体的收购重组交易,而是金融品牌的延伸。强势的金融财团,可以借助品牌优势,对客户提供全范围的服务,从资产管理投资顾问、房地产、对冲基金到某些特殊来源的基金、债务重组等。”

  此言不虚。在黑石集团这个品牌的集合之下,与并购相关的金融交易无所不包。如今的黑石集团就像一个胃口巨大的猎人,凭借敏锐的嗅觉寻找每一个可能发财的机会,从摩托罗拉的前半导体部门脱离出来的飞思卡儿公司(Freescale),美国最大的房地产信托基金和上市企业EPO,再到全球领先的旅游分销企业 TravelPort,都成为黑石集团的盘中大餐。“所谓投资,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投资人的眼光。黑石集团能够帮助客户发现资产的真实价值,尽快变现并且 带来现金流—这就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史蒂夫·施瓦茨曼坦言。

  黑石集团的第一桶金SONY 密不可分。当时黑石集团刚刚成立,史蒂夫·施瓦茨曼和合伙人彼特·彼特森(Peter Peterson)从老牌的莱曼兄弟公司辞职单干,可是知道黑石名字的客户寥寥无几,谁会轻易把动辄上亿美元的单子交给一个无名之辈呢?“所有我认为可能投钱的客户中,我几乎把他们的办公室大门都敲遍了,可是没有人相信我。”史蒂夫·施瓦茨曼回忆说。

  幸好天无绝人之路,借助彼特·彼特森早年和SONY总裁盛田昭夫结下的友情,黑石集团总算拿到了代理SONY 收购美国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生意。可是这笔生意只赚得了一点车马费。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美国保险和证券巨头保德信公司(Prudential),他们被史蒂夫•施瓦茨曼的坦诚和抱负所打动,决定尝试性投下1 亿美元,正是这笔钱让后来者看到了黑石的潜力。

  从无名之辈到华尔街TOP1

  要把企业持久地经营下去,不仅要靠好运气,还要靠良好的关系网。在黑石集团的早期,史蒂夫·施瓦茨曼对此就深有体会。在盛行敌意融资并购的1980年代,史蒂夫·施瓦茨曼就为黑石集团定下了一条基本准则:不做敌意收购。史蒂夫·施瓦茨曼认为:“敌意收购往往是一个把收购成本无限制提高的过程,入侵者要应对可能出现的毒丸计划金色降落伞或者白衣骑士,而被侵略者为求自保,往往启动杠杆收购,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债务猛增。我们认为,和每一单收购生意中的关联公司保持友善的关系相当重要,甚至我们可以放弃某些已经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此外,史蒂夫·施瓦茨曼老谋深算,其眼光之独到和掌握时机之准在华尔街都无人能出其左右。Bear Stearns 投资银行CEO 詹姆斯·凯恩(James Cayne)认为:“史蒂夫·施瓦茨曼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期许,能从看似普通的东西发现非同寻常的价值。”例如黑石集团2004年从德国私人资本中买下了Celanese 化学公司。

  这块资产到手还没捂热,随即被推向美国股市上市,当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低迷,传统行业在股市转而开始受到青睐,不到半年,黑石集团转手之间就拿到了现金收益30 亿美元,而且手上还掌握了为数不少的股份。如此划算的买卖,史蒂夫·施瓦茨曼的手段由此可见之一斑。

  正所谓树大招风。这一单生意也引起不少是非,有传闻史蒂夫·施瓦茨曼之所以得手,很大原因是把Celanese的收购价格压得很低,这背后离不开高盛公司的“黑手”,因为高盛公司事先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认为黑石集团的收购价格“公道”。直接促使了交易的快速达成。 史蒂夫·施瓦茨曼自然有自己的理论,他说:“商业交易是个买卖过程,我们有一整套完整的评估系统,对收购资产的真实价值作出判断。既然对方同意卖给我们 了,就说明他们认可了我们出具的价格。这里谈不上道义上的指责,这纯粹只是一个商业行为。”

  这种独来独往的行事风格让黑石集团无往不胜。华尔街的竞争对手估计,单单在房地产业务和私募基金业务两个部门,黑石集团过去5年的每年投资收益率都保持在30%以上—这在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看来是望尘莫及的,后者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就算万事大吉了。这么丰厚的投资收益,自然刺激了很多新的投资人急于入伙。目前黑石集团正在募集一笔规模为200亿美元的收购基金、一只规模为100亿美元的房地产基金商业银行乐于提供4倍资产的贷款,再加上目前他们自身已经掌握超过千亿美元的资金,黑石集团的实力在华尔街让越来越多的老牌金融巨擘自愧不如。

史蒂夫·施瓦茨曼的商业思想

  出色的“精神教父”

  在美国《财富》杂志记者Andy Serwer眼中,施瓦茨曼语调柔和,思维缜密,反应敏捷。那双淡蓝色的眼睛闪烁着热切的光芒,当它们盯着你的时候,仿佛能够钻入你的内心。“我最大的职责其实是尽力猜透人的心理,”施瓦茨曼说,“我需要了解人们行事的动机。”也许正是由于掌握了这一许多人并不善擅长的学问,施瓦茨曼才将整个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条,乃至黑石的每一个细节都打上了他行事风格的烙印。

  黑石的员工都尊称施瓦茨曼为“精神 教父”,而能够得到这样一个封号,施瓦茨曼当然知道其中的别样滋味。在黑石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施瓦茨曼与其他曾经的合伙人并不总是那么容易找到默契,有人调侃说,因为与施瓦茨曼产生口角而与“黑石”分道扬镳的合伙人可以组成一支华尔街的“明星棒球队”,这其中囊括了业界许多显赫的名字。一个曾经目睹其中一次“分手”场景的人回忆说“:当时双方吼声连连、咒骂不断,那真是我平生在华尔街所见的最厉害的一次争吵。”然而,正如黑石一路走来经历了不少风雨一样,施瓦茨曼也从昔日的幼稚与莽撞中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企业家。

  因此,当问起与那些前合伙人口角的历史时,施瓦茨曼毫不隐晦地说:“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好多年了。但从那时候起,我真的变成熟了很多。”今天的施瓦茨 曼总是以谦谦君子的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每当遇到可能与合伙人发生争执的事情,施瓦茨曼一定会以笑脸相陪,甚至他还会将那些工作中发生过不愉快的合作者请 到自己在曼哈顿区公园大街上的豪宅或者佛罗里达州棕榈滩的海滨别墅度周末,让妻子为同事们亲自下厨做菜。“黑石需要一种团队共享精神,”施瓦茨曼这样解释 自己的变化。

  非同寻常的周一例会

  每周由施瓦茨曼亲自主持的周一例会,被黑石高管层看成是一次交流经验和智慧共享的会议。解决该公司所有的棘手难题,均由施瓦茨曼主持。会议通常从上午8点半开始讨论私募基金,然后到了10点半就转移到了 黑石集团的新兴业务——房地产上,接下来是对冲基金。等到下午2点半,在另一个会议室召开关于债务管理的会议,一直到4点结束。有关黑石集团所有的投资买 卖都将在会议上讨论,与会人士必须对任何一个项目的详细背景有足够了解。

  施瓦茨曼常说:“在黑石集团,各个不同部门的职员都会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这使得整个公司的员工都能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这不是选修课程,而是核心课程。”黑石希望它众所周知的分享精神可以在公司面临市场动荡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独到的眼光

  施瓦茨曼的领袖才能和人格魅力并不仅仅表现在公司内部,他在业界也拥有良好口碑,并赢得了“非主流世界大师” (Master of the Alternative Universe,“另类宇宙的主宰”-按照华尔街的术语,私募股券投资等通常被称为“另类资产”的雅号。在黑石的早期,整个投行和基金持有人都推崇敌意并购策略,但就是从这时起,施瓦茨曼为黑石定下了一条基本准则-不做敌意收购。“敌意收购往往是一个把收购成本无限制提高的过程。入侵者要应对可能出现的毒丸计划金色降落伞或者白衣骑士,直接导致了企业债务猛增。我们认为,和每一单收购生意中的关联公司保持友善的关系相当重要,甚至我们可以放弃某些已经付出的艰辛努力。”正是在过去22年中一贯秉持非敌意收购这一标志性策略,黑石成为了一个连对手都愿意与之打交道的公司。

  施瓦茨曼的眼光之独到和掌握时机之准在华尔街都无人能及。例如,黑石集团2004年从德国私人资本手中买下了Celanese化学公司。这块资产到手还没捂热,随即被推向美国上市,当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低迷,传 统行业在股市开始受到青睐,不到半年,黑石集团转手之间就拿到了现金收益30亿美元,而且手上还掌握了为数不少的股份。对于如此划算的买卖,施瓦茨曼的手段可见一斑。   最新的统计数字表明,黑石集团控制着47家公司。从这些企业资产的买卖当中,黑石集团仅在2006年的收入就高达850亿美元。黑石集团近期的收购则更为频繁。该集团于今年2月初以389亿美元成功购得美国最大的商业物业集团——权益写字楼投资信托公司,成为全球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杠杆收购交易。黑石又于3月宣布,计划以19亿美元现金收购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母公司杜莎集团。黑石近期还盯上了克莱斯勒公司,正与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就收购或结成某种形式的联盟进行磋商。这些“大手笔”的收购案自然都与施瓦茨曼独到的眼光和谋略息息相关。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史蒂夫·施瓦茨曼"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