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功绩,在于他们用科学的分析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必然过渡到不再有人剥削人现象的共产主义”;“在于他们向各国无产者指出了无产者的作用、任务和使命就是首先起来同资本进行革命斗争”(《列宁选集》第3卷第603页)。
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在军事理论领域造诣很深、建树卓著。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在批判地继承以往军事理论遗产和总结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战争、军队、军事学术和军事史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奠定了基础。
恩格斯除了从事繁重的理论工作以外,也十分重视和关心国际共产主义的革命实践活动。他和马克思一起领导了第一国际。马克思去世后,他独立肩负起国际工人运动的领导工作。他用通信、发表文章和私人交谈等方式对各国工人政党给予指导。1889年,在恩格斯的直接领导下,各国社会主义者在巴黎成立第二国际。1893年,七十二高龄的恩格斯亲自出席了在苏黎世召开的第二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们以暴风雨般的掌声向他表示欢迎和致敬。恩格斯在会上发表了简短讲话,提醒各国无产阶级在斗争中对议会主义和政治改良不可有过高的估价。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在伦敦去世。根据他生前的意愿,他的骨灰被撤在波涛滚滚的大海里。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生于德国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父亲是个纺织厂主。1837年中学未业,就被迫经商。在不来梅供职时,接近激进的文学团体“青年德意志”,在其刊物《德意志电讯》上发表《乌培河谷来信》,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1841年去柏林服兵役,在此期间经常到柏林大学听课,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小组,写了《谢林和启示》等著作,对弗里德里希·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的神秘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1842年9月服役期满后到英国曼彻斯特他父亲同别人合营的企业里工作。在这里,经常到工厂和工人住宅区去调查研究工人阶级的状况,同英国宪章运动的活动家来往,同时为《莱茵报》和其他报刊撰稿。1844年2月在《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从社会主义观点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批判。这时,他已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1844年8月底,恩格斯从英国回国,途经巴黎时会见了马克思,此后并肩战斗终身。在巴黎和马克思合写了《神圣家族》,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阐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845年3月完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第一次说明了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而且是能够争取自身最终解放的阶级,提出了社会主义要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思想。1845年在布鲁塞尔和马克思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进一步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揭露德国 “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反动面目,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846年和1847年与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共同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在工人组织中成功地进行了反对蒲鲁东主义、魏特林平均共产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斗争。1847年同马克思一起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为该同盟先后起草了《共产主义信条》和《共产主义原理》两个纲领草案。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后,马克思和R恩格斯受大会委托,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合写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宣言》成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南。
1848年,德国革命爆发后,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从法国回到德国,创办《新莱茵报》,把无产阶级群众团结在周围,进行了大量的革命工作。1849年5 —7月,亲自参加了德国人民武装起义,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起义被镇压后,经瑞士前往伦敦,与马克思共同重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1850—1852年为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写了《德国农民战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两书。为了从经济上帮助马克思,1850年11月重返曼彻斯特,从事商业活动,直到1870年移居伦敦。在这二十年间,同马克思几乎天天通信,商讨各种政治问题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各种问题。1851—1862年,在《纽约每日论坛报》和其他报刊上发表文章,论述并支持意大利、爱尔兰、波兰、德国、美国等国人民以及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以极大兴趣研究军事理论,写了大量具有预见性的军事文章。同时,十分关心英国的宪章运动。
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成立后,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积极地参加了国际的领导工作,同蒲鲁东派、巴枯宁派、工联派、拉萨尔派进行了原则性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后,发表了一系列军事评论文章,科学地估计了战争的进程。在1871 年3月,巴黎工人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巴黎公社以后,同马克思一起积极支持巴黎公社。1872—1873年,写了批判蒲鲁东主义者的《论住宅问题》。第一国际解散后,在马克思主要致力于写作《资本论》的情况下,承担了在定期报刊上,特别是在同敌对思潮的斗争中发表他们的见解的任务。1875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与机会主义拉萨尔派合并时,同马克思一起,严肃地批判了爱森纳赫派领袖的投降主义立场,批判了《哥达纲领》中的拉萨尔主义观点。 1876-1878年,写了《反杜林论)一书,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全面的批判,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1879年,同马克思合写了有名的《通告信》,批判德国党内苏黎世三人团的改良主义和投降主义。从70年代初至1883年,致力于研究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并作了许多札记,对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逝世后这些札记被辑录成《自然辩证法》一书。
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担负了整理和发表马克思的文献遗产和继续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任,并写了许多重要著作。经他整理的《资本论》第2 卷和第3卷,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1884年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阐明了阶级产生的过程、国家的起源和实质。1888年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详尽地阐释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889年7月,在恩格斯的指导和推动下,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即第二国际)在巴黎召开。在他的关怀和指导下,第二国际联合各国工人政党,开展了反对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倾向的斗争,1893年8月,恩格斯在欧洲大陆旅行期间出席了正在苏黎世召开的第二国际的第三次代表大会。这是恩格斯唯一的一次参加第二国际的代表大会。
恩格斯在晚年承担了整理、出版马克思未完成的《资本论》第二、三卷手稿的巨大工作,1885年7月,《资本论》第二卷出版。1894年 12月,《资本论》第三卷出版。在他主持下,1887年1月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他还再版了马克思的其他著作以及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著名活动家威廉·沃尔弗、格奥尔格·维尔特等人的作品,并筹备出版马克思全集。
八九十年代,恩格斯继续在各个思想领域内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1884年10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出版,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系统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史前史,揭示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消亡的规律和家庭的变迁史。1886年4月至5月,发表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90年和1893年,先后发表《沙皇俄国政府的对外关系》和《欧洲能否裁军》,分析了九十年代初欧洲国际关系的特点和趋势,揭露了沙皇俄国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阐述了无产阶级对战争、和平和革命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针。针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内部右倾机会主义思潮日益抬头的情况,1891年1月发表了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并为之作序,3月再版了《法兰西内战》并写了导言,6月写了《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1895年初为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单行本写了导言。恩格斯在这些导言中集中地捍卫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1894年11月,他写的《法德农民问题》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争取农民同盟军、引导农民走向合作制的原则、方针和政策,批判了法国工人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农民问题上的右倾错误。他指出,在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里,"为了夺取政权,这个政党应当首先从城市跑到农村,成为农村中的力量"。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癌症逝世。10日,在威斯敏斯特桥的滑铁卢车站大厅举行追悼会。27日,遵照他的遗嘱,他的骨灰被洒在伊斯特勃恩海滨的大海中。
1841年9月,恩格斯到柏林服兵役,并在柏林大学听课,研究黑格尔哲学,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这时,恩格斯在政治上和世界观上虽然是一个民主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但他在实际斗争中,逐步意识到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同德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再加上受L.A.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影响,开始向唯物主义者转变。
1842年11月,恩格斯到英国曼彻斯特的棉纺厂当职员,接触到真正的产业无产阶级。他和工人交往,参加他们的集会和斗争,并同宪章运动领袖建立联系。为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恩格斯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 。1844年3月,在《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两篇文章,以社会主义观点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指明一切弊端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统治的结果,论述社会主义革命和消灭私有制的不可避免性,初步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这清楚地表明恩格斯已经完成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4年8月,恩格斯拜访侨居巴黎的马克思,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同年9月,与马克思合写《神圣家族》一书,批判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重要原理。1845~ 1846年间两人合著《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书,这部著作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系统的阐述。1845年,恩格斯写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第一次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必然推动它去争取自身的解放 ;而社会主义只有成为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目标时才会成为一种政治力量。
恩格斯和马克思于1846年初在布鲁塞尔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同各国的社会主义团体建立联系,宣传科学社会主义。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应邀加入德国工人的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并积极参加它的改组工作。恩格斯出席同盟在6月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向大会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把旧的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12月~1848年1月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公开树起共产主义运动的旗帜,是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48年欧洲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的委托,为德国无产阶级制定了行动纲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德国三月革命爆发后 ,他们立即回国参加革命斗争。恩格斯除协助马克思创办《新莱茵报》外,还亲身参加南德和爱北斐特地区保卫革命成果的几次激烈战斗 。革命失败后 ,1849 年11月10日恩格斯流亡伦敦与马克思会合,担负起重建同盟中央委员会和地方组织的工作,着手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教训。
1850年,恩格斯重返曼彻斯特经商,以便在经济上接济马克思,使之能够完成《资本论》的写作。工作之余,他还研究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就各种理论问题同马克思交换意见,写了大量军事、政治论文。恩格斯极其关心欧美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写过不少论述波兰问题的文章。他在《波斯和中国》、《俄国在远东的成功 》等文章中,揭露沙皇俄国和英国对中国的侵略,预言今后必将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1870年9月,恩格斯从曼彻斯特迁居伦敦。10月,当选为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员。在国际的后期发表《论权威》等著作,总结了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批判了巴枯宁派的无政府主义思潮。1877~1878 年恩格斯写出《 反杜林]论》,深刻批判E.K.杜林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哲学、庸俗的政治经济学和假社会主义,第一次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该书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1880年,把《反杜林论》一书理论部分中最重要的内容改编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小册子,在法国和其他国家的工人中广为传播,马克思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恩格斯从1873年开始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写了许多札记和片断。这些手稿在恩格斯逝世后被编成《自然辩证法 》一书出版。其中《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科学地解决了人类起源的问题。
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 , 恩格斯担负了整理和出版马克思文献遗稿工作 。 1885 和1894年先后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完成了马克思未竟之业。1884年,恩格斯发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论述原始社会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揭示在私有制基础上形成的阶级对抗和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的起源和实质,指明私有制、阶级、国家消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批判资产阶级学者、拉萨尔主义者以及无政府主义者关于国家问题的谬论。1886年,他发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系统地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及唯心史观,精辟地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从本质上来说,恩格斯的理论教育思想直接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马克思的理论教育思想相融相通,相辅相成;但从其形成的过程与特点来看,它又是一种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与传播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和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说,恩格斯的理论教育思想正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理论指南。择其要者,有以下诸点:
- 1、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之内核。
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始终都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焦点问题。它直接折射出了人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所采取的根本态度,究竟是教条化的理解还是创造性地运用?恩格斯认为,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植根于实践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学说,属于相对真理。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也是建构在一定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科学认知,而不是抽象理论的简单逻辑演绎,离开了与具体实际情况的结合,它也就陷入了主观主义的桎梏。他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即科学的理论需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在恩格斯的战斗生涯中,他和马克思经常强调:理论一定要走出“书斋”,实现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反对脱离现实、纯粹抽象的理论思辩。
他们认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再次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他反复告诫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和运用既不能神圣化和绝对化,更不能机械地仅拘泥于其表面字句和个别论断,“不要生搬硬套马克思和他的话,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
在恩格斯看来,科学准确地研究与把握马克思主义是理论本身的客观需要,而那种经院式、学理式地搬用或套用马克思主义的行为貌似正统,其实却与理论格格不入。他在批评教条主义的时候指出:“关于这种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理论教育是一项精神产品的生产活动,在本质上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应用层面,主要解决的是理论的宣传、普及和服务问题,其最直接的任务就是传授理论知识,但目的却是使人们通过理论的运用来推动自身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如若片面地注重理论的“灌输”和信念的强化,理论教育必将形成观念上的思维定势和产生实际工作中的“路径依赖”,从而脱离科学的轨道,步入逆境的漩涡。恩格斯也告诫过世人,“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
- 2、坚持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之灵魂。
恩格斯、马克思一生以思想启迪的方式哺育了无数坚定的共产党人,给予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巨大影响。毋庸讳言,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这恰恰是受到资产阶级非难的主要缘由,但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所应坚持的基本立场。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革命意识觉醒和实践斗争中的指导地位是不容置疑和更改的。他与马克思提出的资本主义必将成为历史陈迹的论断,并非源自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偏见和责难,而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是终结人剥削人制度的历史逻辑,也只有实行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的观念”最彻底的决裂,才能够从实质上去除和澄清整个无产阶级思想上的偏差与混乱。正如他们所说的:“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
在恩格斯的视域范围中,教育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性质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一定的教育是根据一定阶级的要求向被教育者传播一定的思想,从而造就具有一定理念和品质的人,不同社会的教育造就不同类型的人。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不可避免地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即,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丢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理论教育就丧失了内在的灵魂,也不再具有生存的空间。正像恩格斯自己所说的那样:“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作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它的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体系,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
- 3、造就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之主旨。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就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现实的人;它的理论归宿和最高升华,就是人的发展和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把自己看作是人类解放的“头脑”,强调要用科学的理论去武装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以人的个性的不断丰富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这是恩格斯和马克思在他们的理论中所体现和追求的崇高目标。
在撰写《共产党宣言》时,他们就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特别是谈到未来的社会形态,他们又一致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种阶级差别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消失,公共权力已不再具有政治的性质,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而后恩格斯又在《反杜林论》中详尽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现代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现在已经有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种可能性现在第一次出现了,但它确实是出现了”。针对无产阶级在未来社会中的情形,他坚信:“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这样一来,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这一论断既是对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特征的简单概括,也极为鲜明地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指向。
自《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这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的文献的问世,150多年来同马克思主义相伴而生或后来又层出不穷的社会思潮、学说派别,虽然都鼓噪一时,有的甚至不可一世,但是一个个又都如过眼云烟。惟独马克思主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当初只为少数思想家掌握的科学理论,从开始只是人类思想园地中的一个学派,发展成为传遍全球、震撼世界的思想理论体系,成为亿万人民行动的奋斗纲领,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成为指引时代前进的光辉旗帜,“而葆其美妙之青春”。这其中都凝聚着恩格斯这位杰出思想家的不朽功勋。
缘于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因此,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史。尤其是在谈到传播《宣言》思想的历史时,恩格斯曾经作过多次阐述。他在《宣言》1888年和1890年的序言中说,《宣言》有它本身的经历,它出现的时候曾经受到当时人数尚少的科学社会主义先锋队的热烈欢迎。《宣言》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1848年以来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所有国家的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1888年,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的单行本出版的序言中,又阐述了大致相同的思想。他说:从马克思主义的问世到1888年,“这期间,马克思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
1885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第二个版本的序言中,指出《反杜林论》的大量发行甚至出乎他本人的预料,他说:本书所批判的对象现在几乎已经被遗忘了。这部著作不仅以连载的形式以飨成千上万的读者,而且还汇编成单行本大量发行。我在前几年对杜林的评论,现在怎么还能使人发生兴趣呢?这种情况是由于德国政府的反社会党人法所造成的。反动派政府愈查禁,就愈适得其反。“谁只要不是死抱住神圣同盟各国的传统的官僚偏见不放,谁就一定会明白这种措施带来的效果:被禁的书籍两倍、三倍地畅销,这暴露了柏林大人先生们的无能,他们颁布了禁令,却不能执行。事实上,由于帝国政府的帮忙,我的若干短篇著作发行了比我自身努力所能达到的更多的新版。”这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是遮挡不住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始终在以各种形式进行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自《宣言》发表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的显著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传播始终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进行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反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教育的过程。在斗争中进行理论教育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不断得到发展的科学。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学派和思潮斗争的历史。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学说直接为教育和组织现代社会的先进阶级服务,指出这一阶级的任务,并且证明现代制度由于经济的发展必然要被新的制度所代替,因此这一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边都得经过战斗,这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这样说,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哪一个社会思潮,像马克思主义具有那样巨大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威力,那样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着亿万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那样经久不衰地焕发着革命的、批判的伟大精神和创造性的理论活力;也没有哪一个社会思潮,像马克思主义遭受那么多方面的、长时间的猛烈攻击,那样粗暴或精巧的、露骨或隐蔽的歪曲和诋毁,具有那样曲折、艰辛和微妙的战斗经历。
正是在这种战斗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逐渐在广大劳动群众的思想和斗争实践中生根发芽,并焕发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恩格斯和马克思也一生以思想启迪的方式哺育了无数坚定的共产党人,给予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巨大影响。简而言之,恩格斯对无产阶级理论教育事业的贡献在于:
1、在无产阶级自身解放的问题上,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是无产阶级自己的事情,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注重对他们自我意识的启发。在他看来,之所以无产阶级长期遭受着剥削与奴役,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阶级意识的缺失,没有发挥出作为一个阶级的真正力量。为此,恩格斯就把理论教育的首要功能视为增强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推进器”。他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与马克思一起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进而,他又强调:“革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动;谁要想革命,谁就要有准备革命和教育工人进行革命的手段,即政治行动。”在这一点,列宁曾有过客观的评价,他说,是“恩格斯第一个指出,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正是它所处的那种低贱的经济地位,无可遏止地推动它前进,迫使它去争取本身的最终解放”。
2、在解放整个人类世界的问题上,恩格斯相信无产阶级将是推进这一事业的历史责任承担者,其途径是以彻底革命而绝不妥协的方式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前途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这一过程的完成既体现了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也表征着无产阶级真正解放自身的实现。他指出:“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深入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按照恩格斯的理解,这时理论教育的作用则将进一步地表现为培育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充当行动指南的“传播器”。在这个问题上,列宁也明确提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人阶级的功绩,可以这样简单地来表达:他们教会了工人阶级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用科学代替了幻想。”
3、在人们的信仰问题上,恩格斯一方面认为信仰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之所以要通过理论教育来树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主要就在于它可以为人类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并能够在现实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他说过:“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另一方面,在恩格斯看来,“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而“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无产阶级若想实现解放自己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不仅要在经济和政治上获得统治地位,而且更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占据支配地位。那么,帮助无产阶级增强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政治目标,从而来提高整个阶级的政治成熟程度,实现信仰上的真理性与价值性的内在统一,就成了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应有之义。
- 《反杜林论》:集中当时多门科学的重要成果,批驳了杜林的理论。
-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对哲学问题作出经典概括,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科学标准。
- 《自然辩证法》
-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用唯物史观阐明了国家的实质和其消亡的必然性,成为历史哲学研究的主要作品。
-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恩格斯对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是这样评价的。
-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 在合理的制度下,当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工作的时候,劳动就能恢复它的本来面目,成为一种享受。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至今被资产阶级疯狂攻击的巨人。不是人类毁了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毁了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