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商业贷款理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商业贷款理论(commercial-loan theory)

目录

什么是商业贷款理论

  商业性贷款理论也叫生产性贷款理论,它是商业银行资产理论中的一部分,它为保证商行资金的高度流动性,其贷款应是短期的和商业性的。商业贷款理论是最早的资产管理理论。由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因此其资产业务应主要集中于短期自偿性贷款,即基于商业行为能自动清偿的贷款,以保持与资金来源高度流动性相适应的资产的高度流动性。短期自偿性贷款主要指短期的工、商业流动资金贷款。由于这种理论强调贷款的自动清偿,也被称作为自动清偿理论;又由于该理论强调商业银行贷款以商业行为为基础,并以真实商业票据作抵押,因此也被称为“真实票据论”(real-bill theory)。

  商业贷款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发展初期,当时商品经济不够发达,信用关系不够广泛,社会化大生产尚未普遍形成,企业规模较小。企业主要依赖内源融资,需向银行借入的资金多属于商业周转性流动资金;此时中央银行体制尚未产生,没有作为最后贷款人角色的银行在银行发生清偿危机时给予救助,银行经营管理更强调维护自身的流动性,而不惜以牺牲部分盈利性作为代价。因此,银行资金运用结构单一,主要集中于短期自偿性贷款上。

商业贷款理论重要作用

  商业贷款理论奠定了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论的一些重要原则。

  首先,该理论强调了资金运用受制于资金来源的性质和结构。这一原则已成为商业银行进行资金运用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其次,该理论强调银行应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以确保商业银行安全经营,这为银行降低经营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商业贷款论的理论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

  首先,该理论没有认识到活期存款余额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使银行资产过多地集中于盈利性较差的短期自偿性贷款上。尽管活期存款流动性很强,但按“续短为长”的原理,在活期存款的存取之间,总会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余额。这部分资金可用于发放长期贷款而不会影响其流动性;

  其次,该理论忽视了贷款需求的多样性。商业贷款理论不主张发放不动产贷款、消费贷款、长期性设备贷款和农业贷款,这样就限制了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和盈利能力的提高;

  再者,该理论忽视了贷款清偿的外部条件。贷款的清偿受制于外部的市场状况。在经济萧条时期,就难以自动清偿,因此短期自偿性贷款的自偿能力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商业银行贷款理论定价模式

成本加总定价模式

  贷款的最低利率由资金成本、贷款费用、风险补偿费和目标收益四部分加总而得。银行以最低利率为底线,根据市场竞争情况和相对于客户的谈判地位确定贷款利率,以保证每一笔贷款都能获取目标收益。此种定价主要特点:

  一是根据贷款资金成本率、费用率、税负成本、贷款风险贷款期限目标利润来确定贷款目标利率;

  二是根据上一会计年度贷款收入发生的营业税及附加总额和上一会计年度全部贷款的平均余额来核定税负成本率;

  三是据资本收益率和资本与贷款比例来推算目标利润率,再根据客户信用等级和期限来核定风险和期限调整数等。

  最后,加总得出贷款目标利率。成本加总定价模式主要考虑银行自身的成本、费用和承担的风险。银行的资金成本、费用、风险越高,贷款利率就越高。

  但是,此种模式未考虑当前资金市场上的一般利率水平,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很难精确估算贷款的违约风险、期限风险等。

成本收益定价模式

  此种定价模式是将贷款收益和贷款相关的客户存款的边际收益、结算收益等作为总收益,将贷款成本(包括资金成本、管理成本、风险补偿水平)、存款利息支出和结算成本作为总成本,根据贷款的预期利润水平确定贷款利率。充分考虑客户与银行各种业务往来的成本和收益,故又称“以银一客整体关系为基础的贷款定价模式”。成本收益定价模式主要根据客户对银行的综合收益贡献度等相关数据来确定贷款利率,体现了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从银行与客户的全部往来关系中寻找最优的贷款价格

  该定价模式的正常运行是以银行的电脑系统能够实现“分客户核算”为前提,但在我国银行业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下,普遍完美的使用这一模式还具有相当的难度。目前,各地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模式普遍还不完善,定价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简单的按照成本加成定价模式来粗略确定贷款利率的比较多,考虑的因素也过于单调,有些银行作为定价参数的指标虽然有50多个,但是这些指标要么难以精确测定,要么测定存在严重的时滞性,可操作性不强,对宏观因素如通货膨胀率、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社会资金平均利润率、地区信用等因素考虑较少。

  基于以上分析,目前,商业银行定价机制确定的利率难以真正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发挥调节市场资金供求的作用。

影响定价的因素

资金成本

  资金成本是银行为筹集贷款资金所发生的成本。一般来讲,资金成本主要包括: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存款利率等。根据调查,广东省2003年市场资金平均成本为2.879 ,2004年上半年为2.692 ,资金平均成本在下降。目前,我国的存款利率基本没变,特别是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2002年以来基本维持,从这可以知道,平均资金成本的下降主要是由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下降引起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降低表明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体系在进一步完善,内部资金转移效率在进一步提高。资金成本作为一个决定利率水平的一个主要因素,也就影响着利率定价模式的选择,也正因为如此,各家商业银行选择成本加成利率定价模式的越来越多,资金成本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影响着利率定价模式的选择。

  服务理念作为一种人为化的意念在当今各种服务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商业数据显示,服务理念强市场竞争力就强,这种现象在银行业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当今金融产品不太完善,各家银行的金融产品基本相似的情况下,服务意识的好坏关系着银行经营管理的好坏,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利率定价模式的选择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服务理念也就影响银行定价模式的选择。

  根据前面的分析知道,成本一收益定价模式充分体现了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它摈弃了“就事论事”的思维框架,试图从银行与客户的全部往来关系中寻找最优的贷款价格。如某银行根据客户对其年综合贡献度来定价,综合贡献度高的贷款利率就低,这相当于银行通过优惠的贷款利率对客户“让利”,充分体现了服务理念的转变,服务理念影响着利率定价模式的选择。

利润导向

  目标利润是银行通过发放贷款所预计实现的利润水平,是银行进行贷款利率定价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利润的贷款发放,是徒劳无益的,也更谈不上为银行股东提供一定的资本收益率所必须的利润水平,银行的经营就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因此,在进行利率定价模式的选择时将目标利润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来加以考虑至关重要,根据成本加成定价模式,贷款保利利率一资金成本+贷款费用+风险补偿费用+ 目标利润,可见,在此定价模式中,银行的目标利润是影响利率定价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从而决定其定价模式的选择,即目标利润导向利率定价模式的选择。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特征

  1.国有商业银行优质客户为贷款竞争对象,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总体偏小据调查,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基本实行“分级授权、分类指导”的利率管理模式,贷款利率政策的实施及浮动由各上级行统一调整和对下授权,在贷款竞争的策略上以大型优质企业作为贷款支持的对象,把信贷风险系数作为考核贷款的最重要指标,在定价策略上以最优惠的利率支持黄金客户,因此,使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偏小的特征比较明显,并且其贷款利率水平呈下降趋势。

  2.股份制商业银行定价更为灵活,总体浮动水平稍低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其经营机制较为灵活,对市场的把握也较为到位,使其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以价格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在定价的策略上以更为优惠的价格让利给企业,使其在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变被动为主动,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利率浮动幅度稍小于国有商业银行,最明显的特征是:下浮的贷款占比大于国有商业银行,最大上浮的幅度小于国有商业银行,总体利率水平偏低。

  3.经济发达与不发达区域定价差异比较大经济发达地区金融产品同质性的特征更明显,价格的竞争更为激烈,使发达地区的实际贷款利率水平明显低于不发达地区。

  不发达地区定价的主体主要为农村信用社,由于经济主体融资渠道较为狭窄,区域可融通资金量较少,农村金融处于“一社独大”的境地,贷款主体在选择范围窄、资金紧缺的卖方市场状况下,只能被动地接受近乎垄断的贷款利率 据监测调查,农信社贷款利率最高上浮70 ,上浮30 一50 的区间占最大权数,平均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大大高于所有商业银行。

  4.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水平明显提高,其浮动幅度高于大型企业据调查,由于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集团)等优质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大、经营状况好,是有实力的商业银行争逐支持的对象,使其总体贷款利率水平低,其中:下浮或不浮动的贷款高达85 左右,最高上浮幅度30 。

  而中小企业贷款主要来源于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及实力较弱的商业银行,其贷款总量约有六成以上是上浮的,2004年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比2003年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可见,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政策实施后,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提高了,并且,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水平非常明显高于大型企业,而其贷款的增量及期限并没有明显的改善。 .

定价与操作的差异

  1.资金供求的矛盾及信贷规模的限制使定价机制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尽管商业银行的定价机制所考核及考虑的因素都比较多,但在实际定价中,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商业银行将利用信贷规模、信贷授权及资产负债指标考核等手段调控本行的信贷总量,使贷款定价一定程度上受到银行与企业、银行上下级间、商业银行与央行的资金规模、信贷权限、信用额度及资金价格的预期等多重博弈活动的影响,使贷款定价偏离了理论定价的核心,实际定价被扭曲了。

  2.风险指标考核过严影响贷款定价各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办法中都制定了系列的风险考核办法,其中也包括了对中小企业贷款定价的办法,但实际定价操作中,由于商业银行夸大了风险考核的因素,个别行甚至单一地以风险指标作为贷款与否的决策依据,因此,出现了商业银行竞相追逐高端客户、总体贷款利率水平偏低,以及谨慎贷款、惜贷等现象,使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后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导致这种状况的实质是商业银行在实际贷款定价行为中未能有效地覆盖风险溢价,一定程度上使利率杠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时出现失灵的现象。

  3.复杂的竞争环境扭曲了理论定价商业银行在实际定价中,面对复杂的竞争环境,往往无法严格按照理论定价去操作,而考虑更多的是现实信贷活动中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条件、谈判的技巧、服务的质量及竞争对手的多少、经营的目标等,而这些影响现实定价的因素与理论定价的核心有较大的差异,并且往往造成定价过低、风险与收益失衡的后果。原因是大型优质企业对低成本的信贷需求具有显著的刚性,在定价上占主导地位,单个金融机构的理性选择是以较优惠的贷款利率留住优质客户,个体理性集合成集体非理性,使实际定价偏离了定价机制的轨道。

  4.定价机制可操作性不强影响实际定价尽管商业银行的定价机制相对比较健全、合理,但实际操作却有较大的难度,主要原因:

  一是商业银行定价模式本身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需要相当复杂的制度和技术性规范才能有效操作,一些量化指标很难取得考核的基础数据、信息,考核计算指标本身存在是否客观、合理的问题;

  二是计算考核出来的指标与现实差距太大,如按考核的结果操作,有可能严重影响贷款及业务竞争;

  三是商业银行定价的制度性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健全,约束机制不力,使定价办法流于形式。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商业贷款理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