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英镑危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1992年英镑危机)

英镑危机(Sterling Crisis)

目录

什么是英镑危机

  英镑危机是指英镑国际信用的下降。英国是最早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伦敦成为国际贸易海上运输国际金融海运保险的中心,英镑成为世界贸易最重要的货币。但自1931年9月英国放弃金块本位制后,英镑信用开始动摇。二次大战后,英国的经济贸易实力严重削弱,虽然实行了严格外汇管制国际收支仍然不断发生危机,使英镑地位每况愈下,加速了英国短期资本外流,而把英镑作为储备货币的国家,越来越多地抛售英镑,抢购黄金和其他硬币,迫使英镑不断进行贬值来调整对其他同家汇价。1949年9月18日英镑贬值30.5%,对美元汇价由1英镑折合4.03美元降为2.8美元。1967年11月18日英镑贬值14.3%,对美元汇价降为1英镑折合2.4美元。1971年底,外汇市场再一次发生抛售英镑的风潮,英国政府在1972年6月23日宣布英镑实行浮动汇率。经过历次危机,英镑成为国际上最疲软的货币之一,英镑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大为削弱,在国际贸易结算国际储备中的地位也日益降低。由于石油价格在70年代末期大幅度上涨,英国北海油田的开发对英经济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英镑成为公认的所谓石油货币,只要石油价格不发生大幅度下跌,英镑将保持相对稳定。[1]

  英镑不断发生危机的主要原因有:

  (1)英国对外贸易经常发生巨额逆差,外汇储备流失甚大。

  (2)非贸易收入(向为英国的大宗收入,是其国际收入项目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显著减少。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争夺海外商品销售市场以及原料产地,对国外市场的投资不断扩大,资本输出逐年增加,造成资本严重外流。[2]

1992年英镑危机

1992年英镑危机的背景[3]

  1990年10月,英国加入了欧洲货币体系(简称EMS)。欧洲货币体系使西欧各国的货币不再盯住黄金美元,而是相互盯住;每一种货币只允许在一定的汇率范围内浮动,一旦超出了规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就有责任通过买卖本国货币进行市场干预,使该国货币汇率稳定到规定的范围之内;在规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内,成员国的货币可以相对于其他成员国的货币进行浮动,而各成员国货币之间的汇率以德国马克为核心。

  1992年2月17日,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十二个国家的外交部长和财政部长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个条约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公民福利等多方面内容,但关于欧洲货币联盟的规定是其中的核心,也是争议最大的部分。条约规定,欧共体各国应当分三个阶段完成统一货币的工作,其中第一个阶段是强化当时已经存在的“欧洲汇率机制”,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第二个阶段是建立“欧洲货币机构”,负责协调欧共体各国的货币政策;第三个阶段是建立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并把“欧洲货币机构”升级为“欧洲中央银行”,为欧盟各国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目标,是使欧元成为能够与美元相抗衡的世界性货币,使欧盟各国的资本市场联结在一起,从而有力地促进欧盟内部贸易的发展,同时强大的欧元也有利于欧盟对外贸易的开展。

  但欧盟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成为制约欧洲汇率机制的重要问题。在两德统一之后,由于东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德国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德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趋势,德国中央银行不得不调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英国经济日益衰退,英国政府需要使英镑贬值以刺激出口,但英国政府却受到欧洲汇率机制的限制,必须维持英镑兑换马克的汇率波动幅度。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之前,英镑已经处于严重被高估的境地,英镑兑换马克的汇率是1英镑兑换2.95马克。《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则进一步强化了已经形成的欧洲汇率机制,使英镑的自由浮动受到限制。根据条约的规定,英国政府不能通过英镑的主动贬值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如果英镑出现异常的贬值或升值,欧洲各国中央银行负有干预外汇市场,稳定英镑汇率的义务。因此面对德国中央银行的加息,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只能随之提高利率,以维持英镑对德国马克的利率平价,但提高利率只能使英国经济进一步陷入衰退。

  英国政府的高利率政策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质疑,国内的企业部门也强烈要求降低利率。在1992年夏季,英国的首相梅杰和财政大臣虽然在各种公开场合一再重申坚持现有政策不变,英国有能力将英镑留在欧洲货币体系内,但受到市场的普遍怀疑。

1992年英镑危机的始末[4]

  在200年来一直是世界的主要货币,原来采取金本位制,与黄金挂钩时,英镑在世界金融市场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1929年的股市大崩溃,才迫使英国政府放弃了金本位制而采取浮动制,英镑在世界市场的地位不断下降。而作为保障市场稳定的重要机构——英格兰银行,是英国金融体制的强大支柱,具有极为丰富的市场经验和强大的实力。从未有人胆敢对抗这一国家的金融体制,甚至想都未敢想过。但是,国际炒家索罗斯却决定做一件前人所未做过的事,摇撼一下大不列颠这棵号称坚挺的大树,试一试它到底有多么强大的力量。

  随着1989年11月柏林墙的轰然倒下,许多人认为一个新的统一的德国将会迅速崛起和繁荣。但索罗斯经过冷静地分析,却认为新德国由于重建原东德,必将经历一段经济拮据时期。德国将会更加关注自己的经济问题,而无暇帮助其他欧洲国家渡过经济难关,这将对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及货币带来深远的影响。

  在1990年,英国决定加入西欧国家创立的新货币体系——欧洲汇率体系(简称ERM)。索罗斯认为英国犯了一个决定性的错误。因为欧洲汇率体系将使西欧各国的货币不再钉住黄金或美元,而是相互钉住;每一种货币只允许在一定的汇率范围内浮动,一旦超出了规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就有责任通过买卖本国货币进行市场干预,使该国货币汇率稳定到规定的范围之内;在规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内,成员国的货币可以相对于其他成员国的货币进行浮动,并以德国马克为核心。早在英国加人欧洲汇率体系之前,英镑与德国马克的汇率已稳定在1英镑兑换2.95马克的汇率水平。但英国当时经济衰退,以维持如此高的汇率作为条件加入欧洲汇率体系,对英国来说,其代价是极其昂贵的。一方面,将导致英国对德国的依赖,不能为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而大胆行事,如何时提高或降低利率、为保护本国经济利益而促使本国货币贬值等;另一方面,英国中央银行是否有足够的能力维持其高汇率也值得怀疑。

  特别是在1992年2月7日,欧盟12个成员国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一条约使一些欧洲货币如英镑、意大利里拉等明显被高估,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将面临巨大的降息或贬值压力,它们和经济实力雄厚的德国在有关经济政策方面难以保持协调一致,一旦这些国家市场发生动荡,它们无力抵御时,作为核心国的德国不会牺牲自己的国家利益来帮助这些国家。

  索罗斯早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之时已预见到欧洲汇率体系将会由于各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各自的国家利益而很难保持协调一致。一旦构成欧洲汇率体系的一些“链条”出现松动,像他这样的投机者便会乘虚而人,对这些松动的“链条”发起进攻,而其他的潮流追随者也会闻风而动,使汇率更加摇摆不定,最终,对追风机制的依靠比市场接纳它们的容量大得多,直到整个机制被摧毁。

  果然,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些欧洲国家便很难协调各自的经济政策。当英国经济长期不景气,正陷于重重困难的情况下,英国不可能维持高利率的政策,要想刺激本国经济发展,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降低利率。但假如德国的利率不下调,英国单方面下调利率,将会削弱英镑,从而迫使英国退出欧洲汇率体系。

  此时此刻,索罗斯及其他一些投机者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却在不断扩大头寸的规模,为狙击英镑作准备。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政府维持高利率的经济政策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它请求德国联邦银行降低利率,但德国联邦银行却担心降息会导致国内的通货膨胀并有可能引发经济崩溃,拒绝了英国降息的请求。英国经济日益衰退,英国政府需要贬值英镑,刺激出I=l,但英国政府却受到欧洲汇率体系的限制,必须勉力维持英镑对马克的汇价。英国政府的高利率政策受到许多金融专家的质疑,国内的商界领袖也强烈要求降低利率。在1992年夏季,英国的首相梅杰和财政大臣虽然在各种公开场合一再重申坚持现有政策不变,英国有能力将英镑留在欧洲汇率体系内,但索罗斯却深信英国不能保住它在欧洲汇率体系中的地位,英国政府只是虚张声势罢了。

  在此期间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在不断地下跌,从2.95跌至2.85,又从2.85跌至2.7964。英国政府为了防止投机者使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低于欧洲汇率体系中所规定的下限2.7780,已下令英格兰银行购入33亿英镑来干预市场。但政府的干预并未产生好的预期,这使得索罗斯更加坚信自己以前的判断,他决定在危机凸现时出击。

  1992年9月,投机者开始进攻欧洲汇率体系中那些疲软的货币,其中包括英镑、意大利里拉等。索罗斯及一些长期进行套汇经营共同基金跨国公司在市场上抛售疲软的欧洲货币,使得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不得不斥巨资来支持各自的货币价值。

  英国政府计划从国际银行组织借入资金用来阻止英镑继续贬值,但这犹如杯水车薪。仅索罗斯一人在这场与英国政府的较量中就动用了100亿美元。索罗斯在这场豪赌中抛售了70亿美元的英镑,购入60亿美元坚挺的货币——马克,同时,索罗斯考虑到一个国家货币的贬值(升值)通常会导致该国股市的上涨(下跌),因此,又购入价值5亿美元的英国股票,并卖出德国股票。如果只是索罗斯一个人与英国较量,英国政府也许还有一丝希望,但世界许多投机者的参与使这场较量的双方力量悬殊,也注定了英国政府的失败。

  索罗斯是这场“赌局”最大的赌徒。下完赌注,索罗斯开始等待。1992年9月中旬,危机终于爆发。市场上到处流传着意大利里拉即将贬值的谣言,里拉的抛盘大量涌出。9月13日,意大利里拉贬值7%,虽然仍在欧洲汇率体系限定的浮动范围内,但情况看起来却很悲观。这使索罗斯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欧洲汇率体系的一些成员国最终将不会允许欧洲汇率体系来决定本国货币的价值,这些国家将退出欧洲汇率体系。

  1992年9月15日,索罗斯决定大量放空英镑。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一路下跌至2.80,虽有消息说英格兰银行购人30亿英镑,但仍未能挡住英镑的跌势。到傍晚收市时,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差不多已跌至欧洲汇率体系规定的下限。英镑已处于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的边缘。

  英国财政大臣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应付这场危机。首先,他再一次请求德国降低利率,但德国再一次拒绝了;无奈,他请求首相将本国利率上调2%-12%,希望通过高利率来吸引货币的回流。一天之中,英格兰银行两次提高利率,利率已高达15%,但仍收效甚微,英镑的汇率还是未能站在2.778的最低限上。在这场捍卫英镑的行动中,英国政府动用了价值26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最终还是遭受惨败,被迫退出欧洲汇率体系。英国人把1992年9月15日——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的日子称做黑色星期三。

  索罗斯却是这场袭击英镑行动中最大的赢家,这次成功狙击英镑相当于在每个英国人的口袋里掏了10块钱,曾被《经济学家》杂志称为打垮了英格兰银行的人。索罗斯从英镑空头交易中获利已接近10亿美元,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利率期货上的多头和意大利里拉上的空头交易使他的总利润高达20亿美元,其中索罗斯个人收入为1/3。在这一年,索罗斯的基金增长了67.5%。

参考文献

  1. 董光祖.新编实用国际贸易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2. 于光远.经济大辞典 上、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3. 郎晓龙.货币危机与资本管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1
  4. 张望.金融争霸:当代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风险和监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7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4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zhangfei,HEHE林,Tracy,苏青荇,yunzehui.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英镑危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