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现场稽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非现场稽核(Off-site Surveillance)
目录 |
非现场稽核是指稽核部门连续不断地收集各经营数据、资料,按一定程度来汇总、分析、预测、监督其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的一种稽核方式。
非现场稽核与检查的目的是通过对银行财务报表、报告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分析,检查银行执行审慎监管政策的情况,评估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发现银行的潜在问题并督促解决,确定需优先考虑进行现场稽核与检查的银行,了解整个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1、合规性检查,是通过对银行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的分析,检查银行各项指标是否符合监管当局制定的审慎政策及有关规定。监管当局通过计算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贷款集中、呆帐准备金等方面的审慎比率,检查银行遵循审慎政策及其他规定的情况。
2、风险性检查,是通过对资料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趋势分析或者计量模型分析,评估银行的风险状况,预测银行的发展趋势。监管当局选取一组或几组监测指标,如杠杆资本率、资产收益率、存款比率等等,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
(一)非现场稽核是审计稽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现场稽核,是指按照稽核检查的操作程序,由稽核部门对被稽核单位提供的数据资料和相关材料,在不到现场的情况下进行稽核监督的一种方式。目前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农村信用社对非现场稽核认识不到位、开展不到位。存在重现场稽核、轻非现场分析,重内部制度执行力稽核、轻宏观环境的分析和评估,稽核检查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没有做到现场与非现场稽核的有机结合。扩大稽核覆盖范围,加大稽核信息反馈,及时发现被稽核单位已经存在或可能发生的问题,最大限度减少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和损失,真正发挥稽核部门的职能和作用已刻不容缓。
(二)非现场稽核注重风险分析、评估,是更高层次的风险导向审计。审计方法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是当今主流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方法,它要求审计人员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工作的主线,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近两年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中得到了空前发展,管理、经营手段得到了提高,逐步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服务领域和范围从以前的“三农”,逐步拓展为中小企业和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仅依靠内部审计稽核部门用传统的稽核手段现场查账,查制度的执行力,已经无法为当前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起保驾护航作用。
(三)非现场稽核可以降低稽核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非现场稽核主要是依据被稽核单位提供的报表、数据资料、业务经营分析和总结等,或是通过报表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接口,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开展经营合规性稽核和经营风险性稽核。如通过非现场报表稽核,可以了解流动性风险、资产负债、贷款规模、贷款结构、贷款投向和经营效益等情况;通过报表管理系统,可以了解贷款授权授信制度执行,是否存在超权限、垒大户、借新还旧等违规情况和异常情况;不仅为现场稽核提供相关数据,提高稽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可以随时进行监督,了解经营情况,具有灵活性、方便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一)完善非现场稽核制度。按照制度先行的原则,把非现场稽核制度化,对现有稽核制度进行重新梳理规范和完善。一是在稽核部门设立非现场稽核岗位或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遵守计算机管理及保密规定,防止相关数据、资料外泄、失密。二是制订非现场稽核的内容、范围、方法和操作程序,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监测和了解经营的合规性、风险性,对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和异常现象,形成稽核报告,提出稽核建议。三是制订非现场稽核工作计划,根据网点数、业务量和风险状况,制订非现场稽核频度和范围。
(二)加强非现场稽核人员的培养。非现场稽核人员必须具备从事非现场稽核工作的专业胜任能力,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及内控制度,掌握与稽核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好的综合分析、文字综合能力,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因此应加强非现场稽核人员的培养,提高非现场稽核工作的有效性。
(三)提供非现场稽核条件。一是提供非现场稽核所需的办公设备和条件,授予稽核部门资料收集、系统访问、信息查询、数据监测等权限,并配置专门的数据接口和用于非现场稽核的业务终端及相关设施;二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规定总部相关部门应为非现场提供相关数据信息,稽核部门有权向各职能部门及分支机构收集有关数据信息资料。
(四)做好非现场稽核资料的归档工作。非现场稽核资料包括电子、纸质两种,主要包括报表、证明材料、工作底稿和报告等,非现场稽核结束后,应按稽核档案管理的规定将全部稽核资料及时整理、装订并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