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比基金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配比基金(Matching fund)
目录 |
配比基金是一种慈善基金的捐助形式。简单说来比如设立一个10块钱的公益基金,当有人捐助1块钱时,这笔基金中也捐助适当比例的钱,其用意主要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动员社会力量,加大社会对大学的捐赠力度,使社会捐赠成为提高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
配比基金与以往基金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它并不指定具体的捐赠项目,而是设置一定的配比原则之后,将资金使用的主动权交给了社会,因此它所产生的公益效果,实际上是由同期被配比的捐赠项目来决定的。但是配比基金也并非对这些捐赠项目的构成完全无掌控力,实际上,配比基金可以通过配比原则以及配比比例来引导捐赠项目的构成,使之接近捐赠机构或者捐赠者希望的方向,正因为配比基金具有这种开放性以及指导性,因此使得它较为容易成为政府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以及引导教育事业方向的政策性工具之一。
由于高等教育是一个成本很高的部门,并且是成本递升的部门,国家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很难满足高校现阶段的发展需求,因此争取社会捐赠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解决经费不足的主要途径。自20世纪末以来,国家教育部先后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立了“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建立社会投资、出资和捐资办学的有效激励机制”。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强调了要把“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教”作为“加大教育投入”的有效手段。
目前我国的配比基金按照捐赠主体可分为两类:
一、政府性配比基金
二、个人企业捐赠的配比基金
针对这两种类型,配比基金对高校筹资的意义和作用也各有不同。
一、在整个社会层面营造重视高等教育的氛围,推动高校筹资工作的发展
政府设立配比基金,是对教育事业的重视,而且配比政策的出台必然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从而推动社会捐赠文化的培养与公众捐赠意识的提高。以香港为例,政府出台配对补助金计划之后,香港高等教育捐赠出现了新气象,多位超级富豪纷纷为教育事业捐款。2005年香港各报用“亚洲已知最大单笔教育捐款”来形容长实主席李嘉诚捐给香港大学10亿元捐款。2005年霍英东捐8亿元给香港科技大学。是香港科技大学创校14年以来获得的最大笔单一捐款。配对补助金计划的实施,为培育公众正确的捐赠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对高校筹资发展的适度调节作用
现阶段,我国的高校筹资工作发展并不平衡。一方面,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首的高校已经建立起系统的筹资体系并且成果斐然,截至2010年年底,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共获得捐赠2100余笔,到账总额超过3.83亿元。而与此同时,内地许多高校还未建立起专门的筹资机构,整体的筹资工作也尚未起步。
2009年中央财政设立配比资金,对中央级普通高校接受的捐赠收入实行奖励补助。根据《中央级普通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财政部对符合规定条件的捐赠收入总额采取分档按比例核定的方式,并综合考虑高校地理位置、财力状况等因素,逐校确定配比资金数额。各高校所获配比资金实行上限控制,配比资金适当向财力薄弱高校倾斜。由此可见,政府希望采取“上限控制”以及“分档逐校核定”的配比原则,对高校的筹资发展进行适度调节。
三、对社会捐赠资金进行引导,使之比较符合政府的预期
由于配比基金可以对可配项目作出宏观界定,因此由政府设立配比基金,能更加清晰地对社会捐赠资金进行引导,使之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四、推动高校加强项目管理以及财务管理
政府配比基金对于推动高校项目管理以及财务管理起着外部监督的作用。由于政府的配比基金也是采取申请制,并且政府本身的权威性以及定期对配比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都对高校的内部管理提出一定的要求。
例如中央财政以及教育部共同制定的《中央级普通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就明确规定了配比资金的申请程序、申报材料;配比资金的管理使用以及对项目的监督与检查。这些政策的出现,势必能督促各高校进一步加强对捐赠项目的管理与财务制度的完善,以应对每年的配比申请以及后期检查。
一、鼓励社会捐赠,调动捐赠者的积极性
配比基金对高校筹资工作的激励作用之一,即对捐赠者的鼓励,同样的捐赠资金,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达到更好的公益效果。尤其对于企业、个人捐赠者,这种激励效果尤为明显。
以浙江大学的等额配比基金为例,从中可以看出,配比基金设立前后,企业与个人捐赠的项目数量以及金额增加显著,配比基金对这些捐赠者的激励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2001年5月,斯坦福校友、惠普公司创始人William R. Hewlett成立的Hewlett基金会向斯坦福宣布了总额为4亿美元的捐赠计划,3亿美元在斯坦福文理学院设立了名为“Hewlett挑战计划”的等额捐赠基金。在这笔等额捐赠的鼓励下,斯坦福文理学院在3年的时间里获得了超过1亿美元的捐赠。 但是如上文提到,配比基金对捐赠的“诱发”效果也取决于社会对配比基金的宣传程度以及公众对此的认知程度,因为配比基金要吸引捐赠,首先需要让公众了解配比基金,关注配比基金,从而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配比基金的吸金能力。
二、提高高校的筹资能力,建立系统的筹资体系
配比基金对高校筹资工作的激励作用是双方面的,一方面,捐赠者的资金可以发挥更大的公益效果;另一方面,筹资者筹得的资金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因此配比基金还能起到调动筹资者积极性的作用。
以浙江大学为例,等额配比基金设立后,为浙江大学向社会募集办学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机制和条件,极大地激励激发了校内各院系乃至师生参与筹资工作的积极性。自设立等额配比基金起,学校积极动员校内各院系、部门,并于2006年10月,召开了全校发展联络工作会议,适时推出了校院二级筹资体系,将接受社会捐赠工作列入学院的重要工作范畴,学校建立相应考核机制。浙大等额配比基金的设立,有力地推动了校院二级筹资体系包括校院二级校友管理体制的顺利实施。
等额配比基金设立三年多来,浙江大学从原来只有个别学院争取到捐赠项目,到目前全校24个学院全都积极主动地开展筹资工作并拥有了捐赠项目,其中15个学院还成立了学院基金。
三、改进高校的筹资理念,高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更为紧密
配比基金的设立,促使高校工作者走出校园接触社会,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和校友、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的关系也将进一步紧密,对筹资工作的认识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浙江大学实施等额配比基金之后,在北师大对配比基金进行调研的访谈中,来自三个不同学院的教师多次提到“加强地方合作,要为地方服务”。
当然,这种观念的改变并不仅仅是配比基金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配比基金的设立使得高校加快了筹资步伐,而在筹资的过程当中,高校工作者对于筹资的认识更为深入更为透彻,由之前的抗拒心理或者不理解心理转变成主动寻求并且通过加强合作来创造双赢的成熟心态。而这种改变,对于今后高校筹资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引领中国高校捐赠理念,推动国家捐赠政策创新
由于我国的企业和社会公众捐赠意识还较薄弱以及捐赠制度的制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社会捐赠水平仍然很低,社会捐赠占自筹资金总额的比例不足3%,高校经费绝大部分还是来自学费、科研、经营和服务性收入等,与美英等发达国家大学接受捐赠的收入相差甚远。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社会各界对高校社会捐赠的认识上,更表现在政府支持和引导政策的缺失上。
浙江大学等额配比基金引入了世界一流大学的一种先进的捐赠模式,开创了中国高校捐赠乃至中国慈善捐赠事业的先河。浙江大学等额配比基金旨在通过“鼓励+激励”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关心和参与教育事业,有效提升中国高校的筹资能力。它的设立,无疑是给中国大陆高教界投下了一枚重榜炸弹。尽管在前几年,香港政府已经对香港的各高校实施了补助金配对计划,但内地高校对这种全新的捐赠模式还比较陌生,因此其成为了全国高校和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2008年11月,北京大学设立了“北京大学叶氏校友等额配比基金”,成为继浙江大学后全国高校第二个有较大影响的配比基金。
二、激发校院两级筹资积极性,有效激励社会各界捐赠
如何激励社会各界踊跃捐赠,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直是高校管理部门工作的重点之。为保证社会捐赠的资金和物资发挥最好效益,充分表达学校对捐赠者的谢意,各高校都制定了一些接受社会捐赠管理办法。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些办法对于如何管理好捐赠基金涉及较全,但对于如何开拓捐赠渠道以及捐赠方式创新还较薄弱。等额配比基金的设立,为浙江大学向社会募集办学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机制和条件,极大地激励了校内各院系乃至师生参与筹资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吸引了社会各界向浙江大学踊跃捐赠。
自等额配比基金设立三年多来,从原来只有个别学院争取到捐赠项目,到目前全校24个学院全都积极主动地开展筹资工作并拥有了捐赠项目,其中15个学院还成立了学院基金。社会各界向浙江大学的捐赠项目明显增加,2005、2006年捐赠项目数分别为110项左右,2006年9月设立配比基金后,2007年捐赠项目数激增到367项,2008年更是达到了534项。
三、促进高校重视校友工作,促进院校密切与社会各界关系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各自的校友总会,并配备了相当的专职工作人员从事校友工作,从建立校友网站、建设校友数据库、创办校友刊物等各个方面密切与校友的联系。也有不少高校已开展了“校友年度捐赠”项目,旨在进一步凝聚全体校友的力量,为学校建设添砖加瓦,在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捐赠上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