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过度教育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过度教育

  过度教育,指的是个人拥有的教育年限大于他从事的实际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年限。

过度教育的主要表现

  第一,大学生就业难。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展,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涌人市场.新增的就业岗位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造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同时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很大压力。首先.高校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家庭的教育成本.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就业预期。由于上大学的费用越来越高.巨大的经济投入迫使大学生和其家长把毕业后的经济效益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就业预期的提高。无疑带来了就业的压力。其次。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容纳能力角度看.普通高等教育过快增长造成大学生贬值现象;再次,高校扩招导致教学班级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恶化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等等。这些因素。无疑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第二,人才学历高消费现象严重在雇佣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社会企业的用人部门更倾向于雇佣高学历的员工.这样一来就使得本来一个专科生就可以胜任的职位却用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来完成.人才不能才尽其用.大材小用盛行。甚至,某城市招清洁工时居然有研究生为了体制内的铁饭碗争相报名。

  第三,学历结构与需求不对称高等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主要任务.但是由于学校对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市场需求技能要求等相关信息的了解相对来说比较滞后,从而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以及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轨。学历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矛盾突出.表现为劳动市场中大量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市场又找不到所需毕业生等现象。因为不同区域、行业和体制对学历与性别的要求各有不同。所以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结构性的差异。在现实社会中.一些高校盲目的扩招和设置专业也是当前市场人才需求出现结构性失调的一个重要因素。

过度教育的危害[1]

  1.过度教育的挤兑效应

  过度教育存在“挤兑效应”。即高学历的人从事较低学历的工作,从而把学历符合的人向下挤压,再去从事更低学历的工作,层层挤压,无疑将造成人才的大量浪费,降低了教育投资率。各个学历层次的人工作价值都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个人成就感降低,从而影响工作效率。获得高学历却不能体现出竞争优势,这也让“上学无用论”大行其道。如果过度教育现象成为大规模的社会常态,人心不稳,必将影响社会安定。

  2.过度教育造成劳动力市场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现象。用于人力资源市场也同样适用,很多人为了弥补自身能力的缺陷,用接受更多的教育和追求更高学历的方法来提升自己。有些人本身工作能力很强,但是在寻求工作的过程中,雇佣双方通过短时间的接触,雇主并不容易甄选出工作能力强,可以带给自己更大效益的员工,由此文凭的信号功能便发挥大作用,雇主更倾向于雇佣高文凭的员工,而许多真正高工作能力的人就被驱逐出竞争队伍。因此,劳动力的配置出现扭曲。

过度教育的功效[1]

  1.个人获取更高的收益

  明瑟收益率西方经济学中较为成熟的对过度教育收益的测量方法。Mlincerian收入原理认为,个人收入与其教育年限有关,即:个人受教育年限越长,个人的投资成本越大,获得的教育收益也会随之增加。过度教育仍然是正收益,只不过比教育匹配的收益率低。我国的武向荣利用过度教育收入模型(ORU)估算我国过度教育的收益率,得出同样的结论,即过度教育收益率为正值,但小于工作所需教育收益率,说明个入发生过度教育仍可获得收益,但收入会受到损失。由此可见,虽然过度教育所带来的收益低于教育匹配时的收益,但它带给个人更多的收益却是不容否认的。

  2.补偿其他求职竞争要素

  寻求一项工作往往需要具备多种竞争条件,学历、工作经验、能力高低、专业对口。当劳动者暂时因为缺失一些竞争要素而不能得到一份心仪的工作,那么有些就会选择提高自己的受教育水平,以此发挥文凭的信号功能,向雇佣者传递自己有能力使企业花费更少的培训费用,带来更大的收益。可能以自己原先的教育水平不能得到自己心仪的工作,明瑟收益率是西方经济学中较为成熟的对过度教育收益的测量方法。~lincerian收入原理认为,个人收入与其教育年限有关,即:个人受教育年限越长,个人的投资成本越大,获得的教育收益也会随之增加。过度教育仍然是正收益,只不过比教育匹配的收益率低。我国的武向荣利用过度教育收入模型(ORU)估算我国过度教育的收益率,得出同样的结论,即过度教育收益率为正值,但小于工作所需教育收益率,说明个入发生过度教育仍可获得收益,但收入会受到损失。由此可见,虽然过度教育所带来的收益低于教育匹配时的收益,但它带给个人更多的收益却是不容否认的。但是提高教育水平后,就实现了自己的求职意愿。

解决过度教育问题的对策[1]

  (一)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促使劳动力自由流动。

  由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较多的流动障碍,尤其是户籍制度致使劳动者很难流向最适宜自己的工作。同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往往能够提供给劳动者更多的机遇,劳动者也更容易享受到舒适便捷的生活。由此出现了人才的二元现象,发达地区人才济济,呈现出局部的过度教育现象,而欠发达地区人才紧缺,经济发展滞后,长久以往,将会发生人才紧缺与发展落后的恶性循环。由此可见,国家应当积极破除障碍,弥补体制缺陷,减轻劳动力流动成本。同时加大力度发展欠发达地区经济,增加这些地区对高教育水平劳动力的吸引力,形成拉力,均衡人才分布。这样既可以缓解局部的过度教育问题,又可以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样,编制内外的差异是阻碍我国经济效率与公平的一个因素,这样也就不难理解魔幻的“研究生清洁工”了。[2]

  (二)国家应当构建信息公开平台。做好就业引导工作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加了工作与劳动力匹配的难度。因此国家应当投入资金进行招工、求职信息平台建设。毕竟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一个方面,使劳动力人尽其才,发挥出最大的生产率,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家建设才是最终目的。政府可以在互联网上开设专门的求职、应聘网站,或者通过微信等信息平台及时向劳动者发送工作信息,以及在现实中组织招贤纳士,总之线上线下齐发力,帮助劳动者找到教育匹配的工作。

  (三)高校调整专业结构,革新培养方式高校增加专业设置的灵活性是关键。发展竞争性强的特色专业,适时革新、缩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专业,避免出现“闭校造生”,一意孤行,全然不顾市场需求。高校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的人力资本。学生更容易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就会减少过度教育的发生。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能够减少学生用过度教育对工作经验与在职培训的补偿现象。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陈慧.浅议我国的过度教育现象[J].亚太教育.2015,23
  2. “为编制扫大街”折射体制之殇[J].时代金融,2012(34):10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刘维燎,M id 38310d670e4f1c45c4eb4d433b52245f.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过度教育"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