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目录 |
购买力平价指两种或多种货币在不同国家或地区,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及服务时的价格比率,实质上是在比较某一时期内不同国家的综合价格水平,通过该比率折算后的GDP就是我们常说的“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
在经济学上,购买力平价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便能够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这种理论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
购买力平价理论指出,在对外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汇率将会趋向于靠拢购买力平价。一般来讲,这个指标要根据相对于经济的重要性考察许多货物价格才能得出。
购买力平价汇率对于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较精准。现行的货币汇率对于比较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产生误导。例如,如果墨西哥比索相对于美元贬值一半,那么以美元为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将减半。可是,这并不表明墨西哥人变穷了。如果以比索为单位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保持不变,而且进口货物在对墨西哥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重要(因为这样进口货物的价格将会翻倍),那么货币贬值并不会带来墨西哥人的生活质量的恶化。如果采用购买力平价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一个测量购买力平价的简单而幽默的例子就是巨无霸指数。这个指标由于《经济学人》杂志的使用而闻名于世。《经济学人》杂志将麦当劳的在各国的分店中卖的巨无霸的价格进行了比较。如果一个巨无霸在美国的价格是4美元,而在英国是3英镑,那么美元与英镑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3英镑=4美元。假如在这个例子中美元和英镑的汇率是1比1,那么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以后的真实汇率将会向购买力平价汇率靠拢。
购买力平价表明,如果国际间套利交易是可能的,则任何一种通货在每个国家都有相同的购买力。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K.G.卡瑟尔(1866—1945年)加以发展和充实 ,并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这一理论的要点是:人们所以愿意买进外币,是由于这种货币在该国对商品和劳务拥有购买力。而本国货币则对本国的商品和劳务具有购买力。因此,两国货币的汇率取决于两种货币在这两国的购买力之比。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将等于原先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虽然可能出现背离这个新的名义汇率的情况,但汇率的变动趋势始终是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因此,必须把用上述方式计算出来的汇率,看作是两种货币之间新的平价。这一平价即购买力平价。这一理论看到了纸币的购买力同纸币所代表的价值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并进而认为通货膨胀的变化影响了汇率的变化。但其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忽视了物价和汇率之间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
购买力平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许多产品不易于交易,比如一些即时性服务。二是,由于不同消费者的偏好的不同,即使可贸易的产品也不总是完全可替代的。因此,实际汇率实际上确实一直在变动。但是购买力平价确实提供了实际汇率的变动会受到一些限制。实际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预测的水平越远,个体从事产品的国际套利的激励就越大。虽然购买力平价不能消除实际汇率的所有变动,但我们仍能预期实际汇率的波动一般是很小的或者是暂时的。
1、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尽管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揭示汇率长期变动的根本原因和趋势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在中短期内,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越来越大;
2、购买力平价忽视了非贸易品因素,也忽视了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对国际商品套购的制约;
3、计算购买力平价的诸多技术性困难使其具体应用受到了限制。
购买力平价汇率对于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现行的货币汇率对于比较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产生误导。
假如在这个例子中美元和英镑的汇率是1比1,那么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以后的真实汇率将会向购买力平价汇率靠拢。
批评者认为,假定所有国家的商品价格相等是错误的。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同一种商品的估价是不同的。例如一种在甲国是奢侈品的商品,在另一个国家可能只是一般日用品。而购买力平价不管这种情况。
汇率表示本国货币在另一个国家的购买力,而购买力平价汇率跟本国能在另一国购买多少东西无关。
多数数据来源都不提供计算购买力平价所用的商品,所以在统计学上具有欺骗性——例如可以通过精心的选择所用的商品获得对某国有利或者不利的结果。
即使使用正确的购买力平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只能表明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产出值,而不能直接作为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的尺度。其它的指标,如住宅和校舍的质量、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污染程度、消费者保护法的力度等等,很难测定,并且未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反映出来。所以即使是用购买力平价调整过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要谨慎使用,因为它只是生活质量的众多标准之一。
例如2002年日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40,000美元,购买力平价调整后是27,000美元,美国是27,500 美元,调整后为36,000美元。但是美国的犯罪率比日本高,贫困人口和地区比重比日本大,而日本的人均国土面积比美国小,国民享有的个人自由据称比不上美国。而且生活质量还依赖于主观判断和个人好恶。最后,平均国内生产总值并不能表明财产分配是否平等。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苦行者,Angle Roh,沙漠之鹰,山林,Wwdz,Kane0135,Vulture,Zfj3000,Cabbage,鲈鱼,horse,Dan,东风,KAER,方小莉,Mis铭,Frawewdccder,Tracy,周紫瑶,LuyinT,陈cc.评论(共11条)
"一般来讲,这个指标要根据相对于经济的重要性考察许多货物才能得出。" 定义中最后一句话中,最好能在“考察许多货物”后面加上“价格”两字,即为“一般来讲,这个指标要根据相对于经济的重要性考察许多货物价格才能得出。”
谢谢指正,已修正。
哗!这么快就回复修正了!嗯,挺有效率!赞赞! 不过在编辑的时候,还是要认真校正哦!
谢谢提醒,MBA智库百科是开放的百科全书,您有发现错误或不足之处,希望能加于修改补充并完善。只需注册用户即能参与编辑
“其它的指标,如住宅和校舍的质量、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污染程度、消费者保护法的力度等等,很难测定,并且未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反映出来。” 笑而不语,悲从中来……
应该是本国货币对外国的一般商品同样具有购买力吧?这里好像错了呢
应该是本国货币对外国的一般商品同样具有购买力吧?这里好像错了呢
不一样的,外国商品的购买要看汇率。而购买力平价汇率跟本国能在另一国购买多少东西无关。
"一般来讲,这个指标要根据相对于经济的重要性考察许多货物才能得出。" 定义中最后一句话中,最好能在“考察许多货物”后面加上“价格”两字,即为“一般来讲,这个指标要根据相对于经济的重要性考察许多货物价格才能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