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视网膜效应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视网膜效应(Retinal Effect)

目录

什么是视网膜效应

  当人们产生某种特别的需要或心向时,就会对需要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或不自然的去留意相关信息,而把那些与需要不相关的其它信息则无意识的过滤掉,从而产生选择性注意,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视网膜效应”。

  视网膜效应是由于个体内心过于关注或追求某一种事物,而使自己视觉发生偏差,不能全面地对待事情或事物的本质,从而做出错误地分析、评价和判断。[1]

视网膜效应的事例分析

  小潘穿了一件红色上衣,他发现最近无论是上街还是走亲戚,总能碰到穿红色衣服的人,难道今年流行红色衣服?小潘的这种感觉。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视网膜”效应。即当人们过于关注、追求某一种东西,或者拥有某种东西或某项特征时,就会比别人更容易注意到跟自己同样的东西或特征。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说具有某一类特点、个性、爱好、追求的人,往往对与自己具有同样性格的人比较关注、有好感,即使对方存在一些不足也不太介意。

  在生活中,“视网膜效应”有它的优点,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但更多的时候却是不足,会导致人的错误判断,比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人们通常说“眼见为实”,总是以亲眼所见作为判断事情的依据,但“眼见为实”只能算是真话,却不一定是真相,就像“坐井观天”一样,是由“视网膜效应”所带来的这方面的主观的认识。

  在教育教学中,“视网膜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随处可见。一个只是学习好的学生总能得到“三好”学生的奖励,而班里只要发生了什么坏事,老师总是要找叫以前曾经干过坏事的学生。有这样一篇故事:一个学习成绩一直很差的学生,在某一次考试中成绩却进一步很大,而他们的老师不但没有表扬他,反而挖苦他,讽刺他,说他抄袭,这严重地损害了这位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从而这个学生真正的破罐子破摔,成了真正的“坏蛋”,而实际上他的成绩是他努力的结果。他也想成为一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也想给老师和家长一个惊喜,但由于老师的这种不该有的误解造成了他的失望、绝望、愤怒。以至于自暴自弃,专门和老师对着干,造成了一个无法挽回的结局。这是教育的失误,也是教育中“视网膜效应”的负面效应。

视网膜效应的启示

  视网膜效应提醒我们:人都有优缺点,当我们关注自己的缺点时,就会更注意到他人身上有没有这个缺点;反之,一个看到自己优点的人,才有能力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爱己才能爱人,便是这个道理。

  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怎么做,去充分地利用好「视网膜效应」呢?

  第一点,你可以利用「视网膜效应」加深对原本信息的理解。在对关注的部分熟悉起来后,可以多留意周围,就更容易注意到相关的内容。比如你今天在美剧里看到一个单词,“Terminal”这个词,就可以回想一下自己之前在机场看到的“T1、T2”航站楼的标识牌,你可能就会发现,原来T是这个单词的缩写呀。然后你带着这个新知识点走在街上,突然就会发现其实好多标识里面都有,比如无数次与你擦肩而过的公交站台。那在这个观察的过程里,你可能还拓展了对于交通枢纽的其他相关词汇。

  那么,如果你想要克服「视网膜效应」带来的偏见,就要通过反思自己的关注点,从而去识别这些偏见。比如,你在想要寻求帮助时,可能会格外在意别人是不是想要拒绝自己。通过反思自己这个关注点,你会发现这种担忧是来源于自己内心深处“求助就是软弱的表现”的这种想法。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会越看别人,越觉得他的表情、姿势甚至是语气词都传达出拒绝的信息。那这样的关注点不仅不能推动事情的进展,反而会阻碍你和他人的交流。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你把想法转变为“寻找帮助是一种力量和勇气”,你可能就会发现其实有很多人,都非常愿意帮助你。[2]

  谨防“视网膜”效应,一要用全面客观的眼光看人,不能以自己的好恶评价他人,而要按照杜会道德规范来衡量,提高识人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择善而交,择良而从,择优而学。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随着社会环境改变,人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都会发生变化。当发现某人与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不相投、或者存在缺点时,不能将其拒于千里之外,切忌以静止的眼光将人看死。三要用多元的眼光看人。大千世界,各色人都有;三百六十行,行行不可缺。对自己不理解、不喜欢的社会角色和行为,要从社会大环境的角度认识,善于与不同性格、类型的人打交道,以多元的心理广交友,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3]

参考文献

  1. 王春芳. 透视教师的"视网膜效应"[J].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7, 000(005):9-10.
  2. 水木之声.视网膜效应——越关注什么就越出现什么.看点快报,2019-04-22
  3. 唐宗礼.谨防“视网膜”效应.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3):54-54.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4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苏青荇,156****7639,Llyn.

评论(共6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视网膜效应"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222.209.139.* 在 2016年3月28日 13:20 发表

请问这个效应的英文该怎么说?

回复评论
122.146.65.* 在 2016年7月7日 15:58 发表

222.209.139.* 在 2016年3月28日 13:20 发表

请问这个效应的英文该怎么说?

視網膜效應(Retinal Effect)

回复评论
苏青荇 (Talk | 贡献) 在 2016年7月8日 09:20 发表

122.146.65.* 在 2016年7月7日 15:58 发表

視網膜效應(Retinal Effect)

谢谢告知~~已补充到最顶端,MBA智库可以自行编辑更新噢

回复评论
171.88.179.* 在 2017年7月27日 21:21 发表

这与多看效应,验证性偏见,光晕效应太相似了

回复评论
120.244.106.* 在 2018年11月15日 18:42 发表

孕妇效应

回复评论
117.135.1.* 在 2021年10月18日 16:26 发表

问题是没有相关论文和研究。也没有看到过实验报告。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