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自我提升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自我膨胀)

自我提升(self enhancement)或称自我增强

目录

什么是自我提升

  自我提升个体社会比较中努力保持和提升自尊的倾向,通过自我提升,人们希望对自己产生满意感能力感和有效感。在Rogers的自我理论中也曾指出个体有一种实现、 维持、增强自我的基本趋向。自我提升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种个体在对自己知觉的过程中产生的积极自我偏见即为自我提升。[1]

  自我提升是人的一种动机,有些人通过它使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和保持自尊,在受到威胁、遭遇失败和自尊心被打击时相对多见。自我提升时,人们倾向于接受正面的自我概念。自我提升使得人们改变控制自身行为的自律过程。它是四种自我评估动机之一,其他三种为自我评定(寻求准确自我概念的动机)、自我验证(寻求与自我感觉一致的自我概念的动机)和自我改善(改良自我概念的行为)。

  人们可以使用很多策略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感知,比如忽视自己不擅长的方面、通过比较并批评他人让自己感觉更好。通过这些策略,人们趋向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点更多,缺点更少。自我提升的人群中既有高自尊心者也有低自尊心者,但各自使用的策略不同。高自尊心者会通过偏差地处理信息,直接提升自我概念;低自尊者通过更间接的策略,如避免暴露缺点的情况出现。

自我提升的表现

  人们通常对自己有着不切实际的个人价值感知,这些自我满足的看法可以被归为三类,称之为正面错觉三元素,他们是:超过平均效应控制错觉和不切实际的乐观。很多情境下,这三种错觉都会出现,而且很难校正。讽刺的是,当被告知这些错觉的存在时,人们普遍认为自己比别人出现得更少。

超过平均效应

  优于常人效应above - average effect)是超过平均效应的最常见证明。此效应十分顽固,即使条件与其他被评价个体完全相同时,人们仍然会对自己作出更高的评价。人们也会对与自己相关的事物给予更高的优越感,人们认为自己的亲密朋友和个人财产高于其他人。然而当成果被认为是需要精湛技巧的,人们通常会谨慎而表现出劣于常人效应。例如,多数人会把自己骑独轮车能力评为低于常人。

  多数人超过平均在很多下是不可能的,比如在对称分布情况下,此时 平均数 = 中位数 = 众数 。或者非对称分布的情况下,此时 平均数 < 中位数 < 众数 或 众数 < 中位数 < 平均数。然而在非对称分布的情况下,如果把平均数或者众数看作平均值,多数人超过平均则是可能的。

  人们在很多方面上的自我提升的原因是超过平均效应。人们通常倾向于在有正面、合意的结果的事物中显示出高于平均,在负面、不合意的事物中低于平均。超过平均效应现象包括:

  • 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礼仪、运动技能和领导力是前50%卓越的。
  • 语法和逻辑领域的12%优秀者也会认为自己的水平是前62%。
  • 94%的大学教授认为自己的教学能力高于平均水平。
  • 英国和美国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驾驶能力高于平均水平驾驶员。即使是因造成车祸住院的驾驶员,也认为自己不比普通驾驶员差。
  • 即使在被告知优于常人效应后,人们也认为自己受此偏差之影响少于他人。

控制错觉

  控制错觉(llusions of control)是指人们会高估自己控制结果和偶然的能力,实际无关时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有影响的。人们也相信他们可以影响本身随机的系统,如彩票,尤其是对于与技巧相关的任务。尽管偶然性一定程度上存在于行为和结果中,但它被人们高估了。

不切实际的乐观

  人们通常相信自己将经历的好事比同类人多,坏事比同龄人少。人们对于像恋人、好朋友一样的同伴也会有不切实际的乐观,但是程度小些。

  不切实际的乐观(unrealistic optinism)明显出现在人们多种情境下的行为和看法中。人们会高估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以及低估自己完成任务的所需时间。人们高估自己社会预测的准确度,并将个人正面结果解读为价值更高,负面结果解读为价值更低。令人担心的是,吸烟者会低估自己相对于不吸烟的癌症风险,甚至会与同类吸烟者比较。

自我提升的影响因素[2]

  自我提升动机在引导和影响人们心理行为的同时,也受到个体、环境和任务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及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使不同个体的自我提升表现各具特色。

  (一)信息特征

  被评价的人格特质的重要性、可修改性、模糊程度以及任务的诊断性等信息特征都会对自我提升的表现产生重要影响。一般而言,特质越重要、越接近自我的核心成分,人们的自我提升越强,特质越不易修改,人们越会想方设法地去提升自己以维持自尊;特质越模糊、越不具体,越容易为人们的自我提升提供便利条件,任务情境对自己越有利,人们越会努力去寻求高诊断性信息。

  (二)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有助于自我提升的维持、体现,消极情绪使自我提升有所消减。研究证实,无论是在想象情境下还是真实生活中,受积极情绪影响的个体都会比受消极情绪影响的个体做出更多的自我服务性归因。另外,抑郁或疾病患者比正常人更少有自我提升,而这种抑郁现实主义(depressive realism)产生的原因,并不在于抑郁者比正常人有更可靠的自我洞察力,而是在于他们时常会以忧郁的心态对待生活,因此自我意象也就没那么积极了。

  (三)自尊与自我概念

  自尊可以极其显著地正向预测自我提升的变化,这可能是因为自尊在生命早期发展形成后便发挥着滤镜的功能,让人们通过它来看待自己的品质和经历,并在自动化和前意识水平中赋予高自尊者以提升、保护和恢复自我价值感的能力。自我概念的效价和重要程度与自我提升表现亦息息相关。这体现为人们会毫不含糊地接受或极力证实积极的核心自我概念,同时会强烈地否认或驳斥那些消极的核心自我概念,而对于自我概念的边缘性成分,人们就不会投之以如此多的策略性的关注。

  (四)社会情境

  关系束缚假设(relationship as bound hypothesis) 认为,朋友交往的初衷在于使双方的利益都得到最大化,这便会伴随着对朋友权益的真正关心,和对双方利害得失的全面均衡,故而朋友关系会成为消减人们自我提升努力的一个背景要素。同时,比较对象的具体化程度等社会情境因素也会对自我提升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当比较对象的抽象程度提高时(如以概化他人代替具体他人),人们自我提升的程度也会相应有所升高。

  (五)文化

  自我提升的强度和中心不同,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中自我系统(相依我和独立我)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研究表明,自我提升普遍存在于个人主义文化中,而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体自我提升较少。然而,另有研究者指出,为了支持、增强和保留自尊,世界上所有的人都需要积极地肯定自我,只不过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体可能囿于文化的压力,会去选择以更内隐或符合集体主义特性的方式来实现自我提升。

自我提升的评价

  自我提升是否有利于个体的适应度是存在争议的。多种动机可以影响自我提升的出现,因此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对自己表现评估出错的人(同时包括自我提升者和自我低估者)易于获得较低的学习成绩,其他表现也更差。各种文化中,似乎都会出现此种现象。 如果将“自我提升”理解为“对自己的评价比对别人的评价高”,那么结果经常是好的。

  如果将“自我提升”理解为“自己对自己比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高”,那么结果经常是不好的。两种定义中使用哪种是有争议的。有的研究者人为前一种不算自我提升。一些研究显示,自我提升与心理水平良好有强烈关系,另一些研究恰恰相反,说与心理水平糟糕有关。 自我提升也有社会代价。对九一一恐怖袭击幸存者的治疗中发现,自我提升者的朋友和家人把他们的社会适应度和诚实评为降低。

参考文献

  1. 董妍, 俞国良. 自我提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2):178-185.
  2. 刘肖岑, 王立花, 朱新筱. 自我提升的含义与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51(003):145-148.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苏青荇,刘维燎,Llyn.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自我提升"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