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精英教育是一种教育存在和处于一定社会阶段的高等教育领域的现象。根据马丁-特罗教授关于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著名理论,高等教育的发展可分为精英高等教育、大众高等教育、普及高等教育三个阶段。一般认为,我们所说的精英教育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把精英教育作为一个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即与大众化阶段、普及阶段相区别的一个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毛入学率15%以下);二是把精英教育理解为一种教育模式,是在大众化平台上的高层次教育。从逻辑起点的角度分析,作为阶段的精英教育和作为模式的精英教育,具有不同的涵义。[1]
精英教育的逻辑起点[1]
(一)作为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精英教育的逻辑起点
作为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精英教育,是与一个明确而具体的数字(15%)相对应的。马丁·特罗指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高等教育模式。可见,精英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发展阶段,其逻辑起点是一个量的概念,严格的对应于15%(18~21岁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这个具体的数字。至于这个“量”的具体数字,特罗也作了大致的划分。他指出,在高等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是大不相同的。英才型阶段大学一般是2000—3000人的“共同体”。学生数超过3000人时。其内部被分割成许多自治的单位(欧美叫学院,日本叫学部)。代表大众化阶段的综合制高等教育机构,学生和行政人员有三四万人,与其说是共同体,不如说是一个“知识城”。而到了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没有限制,成为一个为接受训练而登记的入学者的集合体。按照这个标准,在20世纪中期以前,西方大多数国家的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阶段.而我国直到上个世纪末大学扩招后,才从精英教育阶段逐渐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因此,作为发展阶段的精英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一个量的概念,是对高等教育发展过程阶段的划分。即只要高教人学率低于15%,则所有跨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是精英。不论他们接受的是研究生教育还是本科教育,甚至专科教育,也无论传授的是高深学问还是一般性知识,都认为他们接受的就是精英教育。这是一种极少数人才能享受的教育权利的“量”的教育,并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这种确认也为社会和自我所认定,因此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但事实上,精英教育阶段培养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更不是全体都是精英,它更多的只是一种宽泛的精英教育。如前所述,精英不仅需要具有高深学问等显性知识,还需要具有创新思维、精英理念和精神等隐性知识,而这些并不是跨入高等院校接受教育的所有人都具备的。
(二)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的精英教育的逻辑起点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精英教育依然存在。“从精英向大众、普及转变,并不是意味着前一个阶段的形式和模式必然消失或得到转变。在大众化阶段,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不仅存在而且很繁荣。在大众型高校中培养精英的功能仍在继续起作用。”川但是,这里的精英教育,已不是教育发展阶段的精英教育,不再具有划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功能,而是专指存在于高等教育始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与作为发展阶段的精英教育关注“量”的概念不同,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的精英教育,更多的是关注教育的“质”,更强调“质”的突破,在教育观、教育功能、课程与教学形式、学生经历、领导与决策、学术标准、学术管理、入学与选拔、院校管理等方面发生根本变化”。这时候,“精英高等教育最主要的标志已是教学与研究过程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毕业生较强的学术能力”。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培养拥有高深知识、处于知识学习和研究的尖端和前沿,同时具有优秀综合素质的真正意义的精英人才。它的逻辑起点,无疑应该是“高深学问”。
作为传授高深学问的精英教育,需要具备良好的条件,如经过严格选拔挑选出来的学生、有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等综合学科的配套优势、有学问高深、视野独特的教师资源、有庞大的资金支持等等。但是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精英教育的教学,必须与普通教学有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小班化教学、导师制、开展专题研究等等。但最重要是两点,一是必须保证授课教师的质量,从事精英教育的老师必须是知名教授,或者说,他们本身就必须是精英。二是必须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程的设计要体现最新的科研究成果。普林斯顿大学校长雪莉·蒂尔曼就曾表示,普大之所以能成为“美国最好的大学”,一是保证教师的质量,一是保证教师专注于教学。普大所有教授都得给学生上课,每个星期学生们都参加人的小班,由教授或助教带领,复习一个星期的课程,所有三、四年级的本科生都要求从事独立研究,接受老师一对一的辅导。在国内,名师指导也是一些高校实验班的特色。如北大实验班的学生可以得到由文、理科各院系资深教授组成的学生学习指导委员会的全程指导;清华的数理基础科学班则邀请全校的两院院士和知名教授作为本科阶段的导师。
因此,作为教育模式的精英教育,只在“质”上具有规定性,而没有“量”上统一的划分标准。由于各国教育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其精英教育规模不可能用一个标准或尺度衡量,它是一个动态数值。这时的精英教育培养的是理论性、学术型人才,在理论基础宽厚的基础上有所专,是真正的创新拔尖人才。与之相对,大众化教育培养的则是实用性、职业型技术人才,这类人才着重于职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以后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有一定技术的专门人才打下基础,在理论上,只求够用,不求精深。在精英教育的范围界定上,有的学者把所有高于本科层次的硕士生、博士生教育视为精英教育,而把所有本科、大专、高职层次的教育均统一到大众教育”’;有的学者则坚持精英教育至少有两大块。一块是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另一块则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所培养的本科精英人才,也应属于精英教育。还有一些学者指出,精英教育涵盖国家的整个教育层次系统,即不论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存在精英教育。我们认为,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体系指研究型教育机构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而且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乃至普及化,本科教育的精英性会更加淡化。同时,精英教育日益表现出国际化趋势,现代性和开放性更加显著,对精英学生的吸纳也跳出了本国的界限。表现出跨国界、多文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