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采购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现代采购(Mondern Purchasing)
目录 |
现代采购是指运用现代科学的采购技术和方法·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收集、供应商选择、采购、运输、库存,全过程使用信息化、网络化,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需要,降低采购物流成本,实现采购目标的过程。科学的采购技术和方法主要有:经济批量采购法、 MRP采购法、 JIT采购法、 ERP采购技术、供应链采购技术、网络采购技术等。
现代采购主要包括[1]
- 1.订货点采购
订货点采购是由采购人员根据各个品种需求量的大小和供货提前期的安排,确定每个品种的订货点、订货批量或订货周期、最高库存水准等。然后,建立起连续的订货启动、操作机制和库存控制机制,达到既满足需求又使得库存总成本最小的目的。这种采购模式以需求分析为依据,以填充库存为目的,采用一些科学方法,兼顾满足需求和库存成本控制,操作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市场的随机因素多,使得该方法同样具有库存量大、市场响应不灵敏的缺陷。
- 2.MRP采购
2.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采购,主要应用于生产企业。MRP采购的原理是根据主产品的生产计划、主产品的结构以及主产品及其零部件的库存量,逐步计算求出主产品的各个零部件、原材料所应该投产时间、投产数量,或者订货时间、订货数量,也就是产生出所有零部件、原材料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然后按照这个采购计划进行采购,即MRP采购。MRP采购也是以需求分析为依据、以满足库存为目的。由于计划比较精细、严格,所以它的市场响应灵敏度及库存水平都比订货点采购有所进步。
- 3.JIT采购
JIT(Justin Time)采购也叫准时化采购,是一种完全以满足需求为依据的采购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提供恰当的物品。需求方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供应商下达供货指令,要求供应商在指定的时间、将指定的品种、指定的数量送到指定的地点。JIT采购做到了灵敏的响应需求,满足用户的需求,又使得用户的库存量最小。由于用户不需要设库存,所以实现了零库存生产。这是一种比较科学、比较理想的采购模式。
- 4)供应链采购
供应链采购是指在供应链机制下,采购不再由采购者操作,而是由供应商操作。用户只需要把自己的需求信息向供应商连续、及时传递,由供应商根据用户的需求信息,预测用户未来的需求量,并根据这个预测需求量制定自己的生产计划和送货计划。主动小批量、多频次向用户补充货物库存,用户的库存量的大小由供应商自主决策,既保证用户需要,又使货品库存量最小、浪费较少。它也是一种科学的、理想的采购模式。
- 5.电子商务采购
电子商务采购也就是网上采购,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采购模式。它的基本原理是由采购人员通过上网,在网上寻找供应商、寻找所需品种,在网上洽谈贸易、网上订货甚至在网上支付货款,但是在网下送货、进货,这样完成全部采购活动。电子商务采购能够冲破地理和语言的羁绊,使供求双方能够更有效地连接,降低采购成本,节约采购费用,缩短采购周期。但网上采购依赖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物流配送水平的提高。我国现在已经有不少企业和政府采购采用了这种方式,网上采购正在不断的发展和普及。
(1) 降低采购成本。可以扩大供应商比价范围,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突破传统采购模式的局限,从货比3家到货比百家、千家,大幅度地降低采购费用,降低采购成本,大大提高采购效率。
(2)实现采购过程的公开化。有利于实现实时监控,使采购更透明、更规范。
(3)实现采购业务操作程序化。必须按软件规定流程进行,大大减少了采购过程的随意性。
(4)促进采购管理定量化、科学化。实现信息的大容量和快速传送,为决策提供更多、更准确、更及时的信息,决策依据更充分。
(5)生产企业可以由“为库存而采购”转变为“为订单而采购”。在电子商务模下,采购活动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用户需求驱动制造订单的产生,制造订单驱动采购订单产生,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生产,该模式可以即时响应用户需求,降低库存成本,提高采购速度和库周转率。参与采购的供需双方进入供应链,从以往的“输赢关系”变为“双赢关系”。供需双方之间建立起长期的、互利的合作关系,使自己在供应链中成为不可替代的角色。
(6)实现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转变。由于与供需双方建立起长期的、互利的合作关系,因此双方可以及时将质量、服务、交易期的信息传送给供方,使供方严格按要求提供产品与服务。根据生产需求协调供应商的计划,实现准时化采购。电子商务采购为采购提供了1个全天候、超时空的采购环境,即365×24小时的采购环境。该方式降低了采购费用,简化了采购过程,大大降低企业库存,使采购交易双方易于形成战略伙伴关系。从某种角度来说,电子商务采购是企业的战略管理创新。
- ↑ 韦恒,熊健.物流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