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什么是急诊医学[1]
急诊医学是指对所有急危重症病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而言的一门学科。
急诊医学的内涵[2]
急诊医学的范畴和内涵也在逐渐变化。早期的急诊医疗仅限于简单的急救处置,目前急诊医学的范畴包括从院前急救(EMSS)到院内急救和重症监护治疗直至病情稳定的全过程。任何对患者生命构成直接或潜在威胁的医学问题都属急诊医学的范畴。一般认为急诊医学包括:院前急救、危重病医学、灾害医学、复苏学、急性中毒、创伤急救、儿科急救以及急诊医疗体系管理。在美国,急诊医学还包括潜水高压氧医学和运动医学。
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的“三环”概念较好地体现了急诊医学的内涵。“三环”是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的标志,由三个互相重叠的圆环组成,分别代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重症监护治疗。院前急救主要指EMSS是一个地区的急救网络,研究急救人员及时到达突发急病或受伤的患者身边,进行初步急救,然后将患者安全护送至医院进一步诊治。
EMSS一般包括通讯系统、指挥系统、急救和运输工具(救护车、船、直升飞机等)、急救人员、急救站点的合理分布和配备等。发达国家都有完善的院前急救网络,一个地区设置一个指挥中心,救护车和急救人员则分布在各个急救站,每个急救站都有一定的服务半径,保证接到指令后3~5 min内就能到达患者身边。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最近20多年,城市急救中心的建设受到高度重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逐渐缩小。院内急诊指患者经现场初步急救并被送至医院急诊科后进行的、以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及缓解危急状况为目的的急救治疗。急诊患者通常处于病情的不稳定阶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准确预测其发展方向,分析、判断有无危及患者生命的直接或潜在因素是急诊医师的重要工作。在进行评估的同时,必须对患者给与必要的处置和治疗。治疗与诊断同时进行,或治疗先于诊断是急诊工作的重要特点。患者在急诊科得到评估和病情稳定后,或创伤和其他外科急症患者接受急诊手术后一般转入重症病房(ICU)接受进一步治疗。ICU的环境、设备和技术力量通常优于急诊科,患者在ICU可以接受进一步的、深入的监护和治疗。患者病情完全平稳后转入普通或康复病房直至康复出院。从患者发病或受伤,经历现场急救、转运、急诊科评估和稳定、ICU强力监护和治疗、康复等一个完整的救治链,“三环”标志正是对这个救治链的准确解读。
急诊医学的特点[2]
与其他传统的临床学科相比,急诊医学具有以下4个鲜明的特点:①急诊医学具有强烈的时间特性。这是急诊医学的基本属性。急诊医学要处理的是直接或潜在地威胁患者生命的紧急情况,快速纠正缺氧、休克,保护和维持心、肺、脑等生命器官的功能是急诊医学的首要任务。②急诊医学的疾病谱非常广泛,病情复杂多变。急诊疾病涉及人体各个系统,这要求急诊医师具有广泛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我国,受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大量非急诊患者到急诊科就诊,占据大量急诊资源,更增加了急诊工作的复杂性。③急诊医学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临床医学的大多数先进技术都在急救中得到应用,如心肺复苏、心脏除颤、呼吸支持、血液净化、介入放射等。临床医学各专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急诊医学技术的发展。④急诊医学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特别是急诊医疗服务系统的有效运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EMSS远远超出医学的范畴,与政府、警察、交通和公民素质等社会各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不仅反映一个地区的急救医疗水平,也反映这个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