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门现象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弹簧门是一种可以自动关闭的门。弹簧门现象用来喻指某些民营企业刚刚涉足某一行业领域又被一些“硬性政策”弹出的现象。
中国民营企业进入一些行业领域,往往会遇到两扇门的困扰:一扇是“玻璃门”,看着可以进去,真的想进去的时候,头上会撞出个大包;另一扇就是“弹簧门”,刚刚把脚挤进去之后,但又不得不在非市场因素干扰下被迫退出来。
国务院2010年5月份发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专门提出了开放民企准入的“非公经济新36条”,并将覆盖领域细化到二级科目领域,包括交通、电信、能源、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国防科技工业等6大领域16个方面。但是,由于政策执行力度不够,一边出台政策准许民营企业进入,一边又有其他政策将民营企业“弹出”,行业入口的一扇“弹簧门”阻碍民间投资的发展。
- 民营企业与国企相比,税费更重,在享受税收优惠时门槛颇多。
一些地区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较多,甚至存在变相收费、搭车收费等现象,使企业不堪重负。由于大部分民营企业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利润率低,它们对税收政策十分敏感。有时候,一个百分点的变化就能决定一家企业的生死。弹簧门让民企二次创业遭遇困境。
- 不仅是税收,在融资、行政收费、政府服务等各方面,各种政策也无法让民企满足。
一些村镇银行、商业银行不给民营企业机会,在股权融资方面存在很多不完善的配套政策。 “民企寻求资金是要快、很急,希望尽快消化资金使用成本,而金融机构审贷程序较长,不适合民营企业的使用方式。”
- 弹簧门排斥民营企业进入,许多民企在挤破头时发现,只要拥有一顶“红帽子”,就能享受到不同的“贵宾待遇”,走“VIP通道”。
特别是大的投资项目,需要拉一个国企来参加。有了国企,我们在征地、办证、贷款等各方面都非常顺畅,如果没有这顶红帽子,办事情很难。
弹簧门的相关评价
市场规律将最诱人的蛋糕放在最前面,供竞争者优胜劣汰,凭实力分。而政策壁垒却将最诱人的蛋糕藏在最后面,将民营力量隔在“玻璃门”“弹簧门”之外,的确不利于民营经济的产业优化,封堵了民企“二次创业”的优良路径。
要解决弹簧门问题,需要要做到三个创造:
一、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发展环境。现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要素的使用依然是国有经济占优势,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民营企业平等使用要素的政策。
二、创造各类经济主体公平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一些领域,虽然说民营经济可以进入,但实际进入不了。
三、要创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平等受到保护的法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