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81个条目

广场效应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广场效应[1]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群聚集的公开场合,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与日常生活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的言行,这种无意识的群众心理问题,就是“广场效应”。“广场效应”在特定环境下会影响群众对法制和道德标准的判断。在中世纪的欧洲,在18世纪的法国,这类现象俯拾皆是。这种效应在虚拟世界中也一样存在。网民(netized个体理性会在网民群体的极端情绪中消失殆尽。“人言可畏”“三人成虎”、“随波逐流”等现象屡见不鲜。在互联网中,对某些事物的“标签化”、“污名化”就是实例

  中世纪欧洲,天主教为了迫害异教徒,设立火刑柱于宗教广场上,凡坚持不同于天主教信仰的人被处以火刑,在宗教广场上,宗教领袖们把民众的非理性狂热情绪煽动起来,并利用这种狂热的情绪来达到自身目的。

为什么会出现广场效应[2]

  因为某一个目的而产生的群体,总是在一个公开场合聚会,在聚会场过程中,人们的心理会发生畸变,这种畸变就是奥地利心理学家洛伦兹所说的社会感应:它意味着参与的个体愈多而且群体的力量愈强时,坚决离群的行为也就愈少。在一个群体中,有意识的个体会很容易丧失,而代之以无意识的群体,洛伦兹把它称为无名群众。

广场效应的行为特点

  美国社会学帕克指出,这种集体行为分接触与摩擦、情绪感染和群体激动三个步骤完成,具有自发性、狂热性和非结构性三个特征。

  法国著名群体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指出总结了群体的心理特征,认为群体冲动、易变和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情绪容易夸张并且单纯,群体是偏执的,专横的,也是保守的,但群体的道德可能比个人高尚,也可能比个体低劣,事实证明多数情况下群体的道德比个人要低。

  产生这一切心理特征的原因:是个人在群体中的消失,无意识成为统治者。原本散漫无序的个体人格、个体意识都在无数人的情绪感染中消失,只存在着更加凌乱却被大家莫名其妙接受的某种思想,但是这种思想会立刻发生变化,甚至极有可能朝反方向发展。

广场效应的影响

  广场效应在特定环境下会影响群众对法制和道德标准的判断,甚至干扰正常的司法审判,从而导致多数人暴政,或者司法审判利用群体行为制造多数人暴政的假象,如苏联的莫斯科审判、某些特定时期的公审。在这种情况下,主持审判工作法官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迎接公众群体的聒噪,不被群体行为的无意识控制

广场效应案例

  1、根据《圣经》的记载,耶稣被审判、被行刑的全过程实际上是法利赛人煽动的结果,最终迫使审判耶稣的罗马总督彼多拉判处耶稣死刑。

  2、2011年11月,郑州滑县一农民在黄河边种植的60亩萝卜丰收,却遭遇市价大跌,考虑到销路不好,该农民决定将萝卜免费赠给市民吃。此事经媒体报道后,上万人来拔萝卜,不仅20万公斤萝卜被拔光,包括近两万公斤红薯在内的其他蔬菜也被拔走,农民蒙受了相当大的损失。由于没有有效地进行人流控制,很多人同时在菜地中采收,使这块菜地进入典型的“广场效应”状态。[3]

参考文献

  1. 刘刚,胡泰阳.浅议网络舆论污名化与警察职业风险〔J〕.教育教学论坛,2016,06:91
  2. 康罗·洛伦兹 著 王守珍 吴月娇 译.攻击与人性〔M〕.作家出版社,1987,04
  3. 秋风.万人拔萝卜狂欢是典型的“广场效应”.新浪新闻.2011-11-30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陈cc.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广场效应"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