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审计原则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审计原则(Auditing Principles)

目录

什么是审计原则[1]

  审计原则是指审计人员对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时应遵循的法规和标准

审计原则的特点[2]

  其一,它是审计者的行为规范而非对他人的约束;

  其二,它适用于审计全过程而非对审计某一环节的要求;

  其三,它属于原则性的指导理论而非具体的行为规范。

  也就是说,包括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在内的一切审计行为,都必须是审计者在自觉遵守并坚持审计原则的过程中进行的。

社会主义审计原则[3]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对审计目标进行审查的原则。任何一种审计项目或者任何一次审计都有它所要达到的目标。审计人员应当针对审计目标来确定审计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根据不同的对象和范围采取不同程序和方法进行审查。无针对性的审计是盲目审计,就会在工作中迷失方向,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和查证问题以及产生人力物力的浪费。

  (2)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也就是实事求是的原则,是指审计工作必须根据已发生的经济事项和客观事实为依据,否则,就失去了审计工作基础,导致审计结论的失真和处理问题的错误。应当说明已经发生的经济事项和客观事实是有紧密联系的,但也有区别,已发生经济事项则事后审计,建立在审计必须凭财会凭证、报表、帐册等经济资料基础上,这种经济事项必须与审计的内容有联系,客观事实有不少是非发生的经济事项,审计种类中的事前审计,这种审计就是经济事项发生前的审计,如预测审计是根据客观事物对象、性质、审查目标可行性研究的事物内在联系的可靠程度度进行审计。

  (3)法制性原则。

  法制是审计的准绳和规范。审计是财经的司法监督,必须维护政策、法令的严肃性,促进政策、法规的贯彻实施。因此,审计工作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作为判断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必须遵守。但是,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情况错综复杂,法规又不可能对各种情况、问题作出明确规定,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以法规为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谨慎地对问题作出恰如其分的处理。

  (4)重点性原则。

  重点性原则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时,应该选择重要的经济事项进行审计监督。如被审单位在经济上的重大决策项目、重要的经济活动项目和发生异常情况的经济事项等,对重点经济事项必须认真进行详细审查,否则,可能导致国家的经济损失,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遵守这个原则,使审计能抓住重点,取得好的审计效果

  (5)准确性原则。

  准确性原则是指审计工作所用的数据以及计算分析要准确。如对计划指标与实际指标计算口径、原则和方法必须一致,否则,计划指标与实际指标就失去可比的基础,不能准确评价实际经济效益,必然导致审计结论的错误。

  (6)独立性原则。

  宪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目的是为了保证审计机关的审计活动依照法律正常进行,不受任何干涉和侵犯,确保其审计监督作用。因此,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时,必须遵守这一重要原则,不受外来任何影响干扰、侵犯,确保完成审计任务

  (7)群众性原则。

  由于审计监督的对象,范围十分广泛,要求很高,情况复杂,变化大,单纯靠审计机关的专职审计人员难以完成审计任务,因此,必须依靠群众搞审计。目前我国审计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国家审计机关的专职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注意取得各方面的协作和支持,依靠群众调查了解情况;特别要注意取得被审单位的财会部门、生产供销部门的广大职工的密切配合和支持;

  二是要帮助部门、单位建立部门、单位内部审计组织,注意发挥它们的审计监督作用,使之成为国家审计的基础。在我国,正在建立并逐步完善审计监督体系,这个体系是在国家审计机关的领导下,各省、市、自治区和县政府的审计机关,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的内部审计组织或单位专职审计员,注册的社会审计、会计组织,形成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审计监督网。

  (8)保密性原则。

  保密原则是层来约束审计人员的活动,使审计人员必须遵守审计的保密纪律,因为审计资料都是重要的经济情报和财政情报资料。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时,要接触大量的经济情报并涉及到有关领导人员和经办人员的有关情报,如果泄漏这些情报会对工作不利或给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故要求审计人员严格遵守这个保密的原则。

审计原则、审计前提与审计标准的关系[4]

  审计前提、审计原则与审计标准三者是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三个层次。审计前提即审计假定,它是审计人员事先对审计工作有关项目和内容所作的推断及设想。这些合理的推断与设想有的来自惯例,有的来自受审单位的责任制状况,有的来自审计证据的特点,有的来自受审的责任制状况,有的来自例外的特殊事物,它们都必须建立的客观、科学和符合情理的基础之上。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它并不是虚无的臆造,而是科学的推断与设想,是审计事例的科学总结,能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工作质量提供条件。

  审计前提、审计原则与审计标准之间的关系。审计前提是其他二者的前提条件和必要的补充,但是审计前提中的有关事项对审计人员和审计工作并无特别的约束力;而审计原则是在审计前提条件下,对有关事项作出的具有普遍性的一般规定,是审计工作人员及开展审计工作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准绳;审计标准是在审计原则的指导下对有关审计业务作出的具体规定,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具体的规范。三者层次不同,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我国审计准则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立勇编著.杜绝内患;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
  2. 康钟琦主编.现代审计学原理(第三版)[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年08月第3版
  3. 陈亮.审计学(新编)[M].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07月第1版
  4. 刘明辉主编;中国会计学会编.中国会计研究文献摘编1979-1999 审计卷 上.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07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KAER,连晓雾,Tracy.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审计原则"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