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心阶层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夹心阶层最早在香港开始使用,意指月收入在两三万港币的民众。这些人具有高学历,高素质,但是由于自身社会背景所限,职能打工开创自己的事业。他们往往上有老,下有小,所以生活支出较大,心态也比较疲乏。港府在上世纪80年代末在房地产方面提出了为夹心阶层谋福利的一些方案。
“夹心阶层”指既不符合买经济适用房条件也无力购买商品房,置身于市场和政府保障之间空白地带的一种居民群体。
在日前政府倡导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之时,绝对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而与此相反的是,一些高收入人群却仍可在高房价下买房而不考虑价格。但是,却有这么一群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既不符合经济适用房的申请条件,又买不起市场中的商品房,这就是“夹心阶层”。
他们目前处于最尴尬的局面:买市中心房?买不起;买郊区二手房?太远了,上班不方便,而且首期还得厚着脸皮借点;继续租房?没有归属感。谁来关注他们?或许大家可从我们本期的“聚焦夹心阶层”专题中了解到这群人的购房辛酸。
随着住房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家庭通过住房保障这种制度解决了住房困难,一批不属于低收入阶层,也还不足以通过市场来买或者承租自己的住房的群体,他们的住房问题就显现出来。
2009年,建设部将研究制定《公共租赁住房指导意见》,总结各地通过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等方式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的经验,明确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及相关政策。除了公共租赁住房外,2009年,建设部将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在中国大陆,这个词汇则被国家解释成为:既不符合买经济适用房条件也无力购买商品房,置身于市场和政府保障之间空白地带的居民群体。随着住房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家庭通过住房保障这种制度解决了住房困难,一批不属于低收入阶层,也还不足以通过市场来买或者承租自己的住房的群体,他们的住房问题就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