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弹性规划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土地利用弹性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思路、指标体系和指标值中制定一个中值目标,然后以设定的中值目标为中心制定比较合理的弹性上限和弹性下限,使土地利用规划对不确定的市场经济环境拥有更强的适应性,从而拥有更有效的宏观调控能力,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土地利用弹性规划内涵[1]
土地利用弹性规划的本质应该是:具有未来导向、有限理性和社会公共性的在一定技术支持下制定多个供选的弹性方案和有保障地动态实施政策的过程。土地利用弹性规划的目标是旨在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地同时,实现政治目标、社会整体福利和制度口标的统一。
1.实现多目标的协调
规划的根本目标是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最大化,它属于多目标规划的范畴。因此,土地利用弹性规划在确定月标、方案设计和选择方法时应该对假设的合理性通过逻辑方法进行详细的验证。采用科学的方法完成复杂的规划方案多目标的确定,为各个用地部门的利益均衡奠定基础。
2.实现动态的利益均衡
土地利用弹性规划采取宏观控制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在着重考虑防止市场失灵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的同时,充分考虑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各种利益主体的利益与责任均衡问题,运用多种保障手段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动态的分解相关指标,实现土地利用的利益均衡问题。
3.实现功能层次的适度划分
土地利用弹性规划在内容、模式、弹性尺度和实施保障体系方面有明显的层次性。规划的功能从其服务的范围进行适度的确定,克服静态规划模式的单一和内容相近,弹性与刚性尺度相同,宏观上过细以及围观上过粗的问题,更有利于规划的实施。
4.实现规划的可持续性
土地利用弹性规划首先树立代际公平观,注重对土地资源的管护,使土地生态系统能够自我更新和修复,并依靠土地系统功能和利用效率的提高、科技的进步解决非农建设用地和粮食安全问题,避免过渡开发而导致代际不公平问题的出现:其次树立人地共荣观,把土地和人类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来考虑,贯穿人地和谐观。在考虑人类需要的同时,也应考虑土地自身发展的需要,引人“土地健康”概念,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关怀:树立规划协调观;采用公众参与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在一定范围和层次上充分进行协调,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促使规划的有效实施。
土地利用弹性规划的特征[1]
1.土地利用弹性规划是动态和不确定性的规划
现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常常被视为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具体化,其往往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土地利用再未来5—20年的发展进行的预测和安排。土地利用刚性规划侧重于对未来的具体描绘,追求的是一种终极目标,忽视实施过程中的变化,是一个静态的过程。然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上地利用面临着许多不可预见的随机和不确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对未来若干年内的土地利用做出具体的安排,也常常会因为外部条件的变化而需要适时的调整。弹性规划理念更加强调实现规划目标的过程,而不是追求规划的终极目标,强调规划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强调建立“滚动机制”,规划的思路以及指标体系对随机性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土地利用弹性规划与市场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一方面规划对市场起着诱导、调控、规范和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市场对规划起着主导、决定和响应作用。根据规划与市场之间弹性的函数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规划富有弹性的主要途径,一是市场调节,二是适度行政干预。市场经济许多变化因素的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测性.迫切要求编制具有广域适应性的灵活机动规划,即弹性规划。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将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计划型规划转变为以价值手段为主的计划与市场兼容型规划,将原来过于具体的刚性规划转变为应变能力较强的弹性规划。
2.土地利用弹性规划是多学科的综合规划
土地利用弹性规划必须结合地理科学、土地科学、城市科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多学科的结合是土地利用弹性规划的一大特点。在弹性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各个方面的知识都会涉及。在进行社会调查时.会涉及社会学和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在进行自然生态方面的调查时,会涉及土壤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在进行农业生产体系调查时,会涉及农学、畜牧学和林学等方面的知识;在进行基础设施调查时,会涉及供水供电等方面的知识。总的说来,土地利用弹性规划时多学科综合的规划体系。
3.土地利用弹性规划是多目标的协同规划
如果土地利用规划仅仅追求经济增长这个单目标,将会使得土地资源在不断由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变的过程中变得不可逆,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会不断加快,影响到人类的进一步生存。土地利用弹性规划应该是以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目标协调发展为指导原则.追求全方位的综合发展。
4.土地利用弹性规划是社会共同参与的规划
土地利用弹性规划鼓励群众和基层组织积极参与到规划活动中,和政府及规划人员~起探讨共同协商,提出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土地利用弹性规划要对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团体、农场、农民等各个方面的利益进行科学的评估和有效的协调,通过建立公众参与规划的程序和方法,使规划具有较高的社会可接受性,以利于规划的实施和操作。公众参与就是在过话过程中有不同的利益群体参加,听取相关意见,让他们参与到规划活动中来。
土地利用弹性规划的理论基础[2]
1.不确定理论
不确定理论是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之一。经济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一种事物分析预测的可行性或可信性。规划过程中决定未来不确定性的因素,一是来自规划系统外部且无法调节和控制的因素;二是来自内部规划系统可调节和控制的因素。从本质上讲,规划内部的不确定因素在相当程度上是直接由外部的不确定因素决定的uj。土地利用不确定具有源信息的不确定和宿信息的不确定J。源信息的不确定用于规划弹性研究,可以看作是土地利用需求因素信息的不确定;宿信息的不确定则可以看作是在源信息基本确定的条件下,土地利用结果却发生不确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超过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定性分析有助于实施规划,使规划更趋科学合理。
2.需求引致理论
土地利用规划是在供给约束与需求引导双向调节下配置土地资源,但从长远发展角度而言,无论是建设用地还是农用地,土地利用均是由需求产生变化,即是一种需求引起的变化。供给约束仅仅对需求从资源或其它方面进行满足、约束或控制,在尽可能节约用地资源的前提下进行资源配置。土地利用需求引致对规划提出的要求必须深入分析土地利用需求因素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对需求作出科学预测,并对由于需求不确定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用地弹性供给方案将土地利用可能产生的机会损失降至最低。
土地利用弹性规划的重点[2]
在传统规划下,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大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非规划扩张用地”增加所造成的。因此弹性利用规划的重点是解决建设用地的配置弹性问题,主要包括建设用地配置的时间和空间弹性问题:①建设用地配置的时间弹性。建设用地配置的时间弹性问题即规模问题,建设用地供给规模是土地利用规划方案中必须体现的核心技术经济指标之一,不仅为规划期内建设用地的分阶段配置提供依据,而且为建设用地预留提供依据。用地规模的弹性体现在需求的高、中、低水平及相应的供给模式,在不同需求水平下使土地利用规模既得到有序控制,又具有一定灵活性。②建设用地配置的空间弹性。建设用地配置的空间弹性主要指在用地供给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按照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对规划区内不同单元区的建设用地指标(规模)进行调整,其实质是对建设用地空间布局进行调整,这种调整依赖于规划中对各单元区土地利用与发展的预测,同时充分考虑各单元区可能的土地利用不确定问题,如各单元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规划期内政策引资力度的差异导致开发建设速度的差异,因此产生建设用地需求水平的差异与不确定等。
土地利用弹性规划的程序内容[2]
土地利用弹性规划遵循一般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同时在规划弹性方面和寻求规划弹性新思路、新方案、新方法方面都有所创新。
首先,分析规划区的基本情况,包括社会经济、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土地供求等状况的分析以此了解规划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优势及问题。
其次,进行规划区土地利用发展分析,即分析规划区土地利用需求因素的影响,并重点分析建设用地发展状况,包括建设用地与农用地关系分析、建设用地存量与增量关系分析等。
第三,对规划期内土地利用需求进行分析,包括确定信息与不确定信息条件下的土地利用需求分析。由于不确定信息产生的土地利用需求信息的模糊或由于确定信息产生土地利用需求结果的不确定等,均对规划弹性提出要求,因此需求分析,尤其是对不确定土地利用需求信息的分析(包括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构成弹性规划的基础。
第四,土地利用规划弹性方案的确定。核心是确定建设用地时间及空间配置的弹性方案,但必须同时注重农用地资源对建设用地扩张形成的制约或控制约束,使建设用地与农用地之间协调发展。弹性方案需在上述思路下确定,形成比较。
第五,对多方案进行评价对比,确定最终土地利用规划弹性方案,并制定弹性方案实施考核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
第六,对规划进行追踪反馈,为进一步完善补充提供依据;
第七,在规划运行一段时间后,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资料补充与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