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经济管理主体职权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国家经济管理主体职权是指国家经济管理主体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代表国家行使经济管理权,干预和介入市场经济活动的范围、权力及其责任。
应当从如下几方面正确认识国家经济管理职权:(1)职权的法定性。经济管理主体所享有的职权均源自于法律的规定和授权,这意味着没有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干预社会经济活动。职权的法定性还表现在国家经济管理主体行使职权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范围、程序合法行使其权力。国家经济管理机关超越其职权干预经济的活动是非法的,不能得到法律的支持,相反要承担管理不当,违法行政的责任。如《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履行下列职责: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按照规定审批、监督管理金融机构等。(2)职权的不可处分性。法律赋予经济管理主体的职权是明确的,职权职能专属于特定的经济管理主体。即要求经济管理主体得依照法律规定行使职权,不得抛弃、让渡职权,也不得扩大和缩小职权范围。(3)职权的义务性。国家经济管理机关依法享有职权,该职权同时也是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必须履行的义务。国家机关不履行其职责,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经济管理主体的职权按照其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种是固有职权,其经济管理机关是直接依据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而成立,在其成立之初就获得了国民经济的管理权,即它享有的是一种固有的权力。例如国务院,它直接依据宪法成立,从成立之时就具有了一定的经济职权。第二种职权是授予职权,其经济管理主体是依据别的法律设立的。例如管理机关是依据组织法而成立,在其已合法成立之后,由于经济管理的需要而由特别的经济法律法规等赋予其一定的管理权。
1.转变政府职能、政企分开原则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由过去全能的、无所不管的政府变成一个有限的政府,其经济管理权力仅限于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和对市场违法行为的纠正、规范,承认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独立市场主体地位,承认其经营自主权。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是限于纠正企业可能有的违法行为和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经济管理职权赋予政府干预经济以合法性,同时限制政府对企业的随意千预。
2.精简、统一、效率原则
要求国家在设置经济管理主体时做到精兵简政,权力统一,提高经济管理效率。
3.权责统一的原则
要求国家经济管理机关享有经济管理职权,该职权同时又是经济管理机关必须履行的义务,经济管理机关不正当行使职权就得承担相应的责任。
1.经济立法权
国家经济管理主体可以依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发布以经济管理为内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经济立法权。国家干预经济的首要手段是立法,为经济活动设立许可和禁止的范围。
2.宏观调控权
宏观调控权是指中央经济管理机关和省级经济管理机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于段的决策权力以及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采用各种手段从宏观上对国民经济实行调节的权力。宏观调控权具体规定国家机关干预宏观经济的权限、范围、程序、措施和责任,同时也要求国家机关行使宏观调控权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如国家权力机关依法享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审批权和修改权。中国人民银行依法享有货币发行权、基准利率的确定权。
3.市场管理权
市场管理权指国家经济管理机关依法对市场活动主体的市场经营行为进行许可、审批、决定等职权。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要求有一定的自由竞争和经营秩序。但任何市场经济中都不可避免会出现限制自由竞争、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会扰乱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最终伤害的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平等的市场主体之间很难纠正这样的违法行为,故国家经济管理机关依法对市场活动进行管理,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和发展。
4.经济监督权
经济监督权指有关国家机关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监察督导的权力。具体包括有国家的计划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会计监督。银行监督等。不同的国家机关通过法定职权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不同角度的监督,如国家机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实施监督,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和执行朝着维持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社会就业充分、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努力。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