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创造心理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创造心理学(Psychology of Creation / Creative Psychology)

目录

什么是创造心理学

  创造心理学是是心理学的一个新分支,研究创造性活动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以文化学、社会学创造学教育学和生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为研究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J.P.吉尔福特首次提出界定创造心理学,认为创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主要任务是揭示创造活动的心理过程,为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造型人才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有:各种类型创造活动的特点;创造心理的过程和类型;创造型人格(创造智能、兴趣、态度、性格和气质);影响创造力发挥的因素;儿童创造力的挖掘和培养途径。

创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

  创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般创造活动,特别是科学创造活动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创造群体的心理现象。它是以心理学为中心,综合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生理学等对创造研究的成果的一门行为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影响创造的各种因素,如创造性与创造力之测量,创造过程以及创造的方法等。

  创造心理学是研究创造过程中,创造者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其宗旨是研究、揭示人类创造活动的心理机制,以及心理与生理的社会机制的关系,研究、指导、培养、开发人的创造能力,总结、归纳人类进行创造的一般心理特点,规律和方法。它涉及到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对创造过程的影响。

创造心理学的发展

  创造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同时又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它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还是近几十年的事。在20世纪初兴起科学学研究时,科学创造心理学也纳入了科学学的研究领域。当创造学出现后,创造心理的研究又与创造哲学、创造工程学、创造教育学等学科一起,构成创造学体系。它以日新月异的高速度发展,创造心理的研究工作已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科学探索。

  在20世纪40年代,创造心理学曾被划入人格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内,但在研究中发现创造行为受到智慧、动机、情绪、性格、家庭、学校与社会等因素的交互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于是被公认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一批国外创造心理学专著被翻译介绍到我国,比如,前苏联的亚历山大·纳乌英维奇·鲁克的《创造心理学概论》,德国的戈持弗里德《海纳特的创造力》,美国的罗杰·冯·奥奇的《激发创造力》,德国的弗洛伊德的《论创造力与无意识》,德国的韦持海默的《创造性思维》,日本的高桥浩的《怎样进行创造性思维》,法国的B.德莫力的《创造力开发的实践》,美国的D.N·柏金斯的《创造是心智的最佳活动》,等等。

  近年来,国内创造心理学的研究也以令人可喜的速度发展着,研究者和他们的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发展。出版了一些概论和专门性的著作。可以这样说,创造心理学的研究在中国确实可用“方兴未艾”来形容。

相关条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Dan,Yixi,林巧玲,LuyinT,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创造心理学"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