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光绪帝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光绪帝
放大
光绪帝

目录

光绪帝简介

  光绪帝(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入关后第九代皇帝。满族,爱新觉罗氏。咸丰帝弟醇亲王奕譞子。年号“光绪”,习称光绪帝。庙号德宗。

  1875年1月(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病死,无子,载湉被慈禧太后立为皇帝,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89年(光绪十五年)始亲政,但朝中政权仍操在慈禧太后手中。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主张抵抗,派刘永福到台湾布防,下令停止继续移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并命李鸿章查察各路将领“有无畏葸纵敌情事,不得片词粉饰”。次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连续上书,请求变法,载湉受到启迪,“益明中国致败之故,若不变法图强,社稷难资保守”。7月,他发布了一道命令,列举一系列应革事项,由于慈禧太后阻挠,未能实施。1897年11月,德国占领胶州湾,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危机四伏,康有为再次来到北京,上书指陈时局紧迫。载湉决心变法,让奕劻给慈禧太后传话:“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于是力排众议,于1898年6月11日下“明定国事”诏书,宣布变法开始(见戊戌变法)。根据康有为及其他拥护变法臣僚的推荐,下达谕旨,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革,他破除皇帝不召见四品以下小臣的旧例,召见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授予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以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新政。为推行新政,他允许士民上书言事,极力任用维新人才,打破按年资升迁、白发卿相的常规,为裁并机构,改革臃肿的官僚体制,曾多次痛斥顽固派的阻挠,并主张开懋勤殿、选拔通国英才数十人,延聘东西各国政治专家、研讨制度,通盘筹划,一时颇有维新气象,他是“百日维新”的实际决策者。但维新变法措施遭到慈禧和顽固守旧大臣的极力抗拒。9月21日(八月初六),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推翻新政,将载湉囚禁于瀛台。1900年,又因反对利用义和团向列强宣战,遭到慈禧太后斥责。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时,所宠珍妃被慈禧太后喝令太监投溺宫井,他则被挟逃亡西安。还京后,慈禧太后让具备位随朝,以欺天下视听。1908年11月14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死于宫中。

光绪帝的人物生平

潜邸岁月

  载湉于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八日子时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为宣宗(道光帝)第七子醇贤亲王奕譞。载湉四岁时同治帝去世,没有留下子女。同治帝是咸丰帝的独子,他去世后,咸丰一系也随之绝嗣。同治皇帝死后,慈禧为了能名正言顺地把持朝政,在选嗣君时,亲自指定醇亲王的次子,也是自己妹妹的亲生子,过继于咸丰帝,登基为帝,名义上继承咸丰帝而非同治帝的皇位,以维持咸丰帝的皇统和父死子继的法则。

  据《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光绪朝东华录》、《翁同龢日记》等书记载: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酉时(17到19时),同治帝崩于皇宫养心殿东暖阁。戌时,两宫太后在养心殿西暖阁,召见惇亲王奕誴、恭亲王奕等王公大臣29人,谕曰:“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需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听。”宣布:“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著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年仅四岁的载湉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光绪”。

  初六日,就是宣布载湉嗣承皇位的第二天,光绪皇帝由醇亲王府邸乘轿前往皇宫,进了午门,到养心殿。他向两宫皇太后请安,并在大行皇帝同治灵前祭奠后,便“剪发成服”,入继大统,做了皇帝。初七日,光绪奉慈安皇太后住居在东六宫的钟粹宫,俗称慈安皇太后为“东太后”;奉慈禧皇太后住居在西六宫的长春宫,俗称慈禧皇太后为“西太后”。光绪住在养心殿。慈安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实行垂帘听政。皇帝训谕称“谕旨”,皇太后训谕称“懿旨”。

少帝时期

  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二十日,两宫皇太后懿旨光绪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即位大礼,并告祭天、地、庙、社。光绪皇帝继位后,到乾清宫向同治帝御容(画像)行礼,又到钟粹宫向慈安皇太后行礼,再到长春宫向慈禧皇太后行礼,复到储秀宫向孝哲毅皇后(同治皇后)行礼。这时光绪皇帝才五岁,实际年龄只有三周岁半。

  光绪二年(1876年)四月二十一日,光绪帝开始在毓庆宫读书。毓庆宫在东六宫东侧斋宫与奉先殿之间。师傅为署侍郎、内阁学士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翁同龢与夏同善为同榜进士。翁同龢主要教光绪读书,夏同善主要教光绪写仿格(写字)。御前大臣教习满语文、蒙古语文和骑射。光绪读书很用功,慈禧太后夸赞他:“实在好学,坐、立、卧皆诵书及诗。”他把读书同做国君相联系。光绪有父亲奕譞在毓庆宫照料自己读书,但君臣之礼,取代父子之情。奕“谦卑谨慎,翼翼小心”的性格。光绪在毓庆宫长达十余年的读书学习,儒家经典,师傅薰陶,是其性格形成的教育因素;三是社会因素。光绪面临战败赔款,民族灾难,则是其性格形成的社会因素。

  光绪三年(1877年),左宗棠击败阿古柏,阿古柏自杀。攻占乌鲁木齐,平定天山南北路。曾纪泽取代崇厚对俄谈判,取得胜利,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区。   光绪四年(1878年),光绪皇帝颁布圣旨认定土登嘉措为达赖喇嘛转世灵童。

  光绪四年(1881年),慈安太后暴崩,从此慈禧太后一宫独裁。

  光绪六年(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

  光绪八年(1885年)4月,由于李鸿章的妥协投降,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战而胜。光绪帝在军机大臣翁同龢、光绪帝吏部左侍郎夏同善的指导下读书。荀子关于君与庶人是舟与水的关系的名言以及翁同龢主战思想都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决心做个爱国爱民的君主,反抗外来侵略。

  为了归政后更有效地控制光绪帝,慈禧太后把自己的内侄女——都统桂祥女叶赫那拉氏硬塞给光绪帝做皇后,即后来的隆裕太后。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六日册封,二十七日大婚。二月三日,慈禧太后归政。

主战失败

  亲政以后,光绪帝仍未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遇到大事要向慈禧太后请示,没有多少决定权。他以迫切心情了解世界情况。十六年,驻美公使张荫桓自美归国。他急切召见,询问国外情况。后来他又索取驻日公使参赞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日本明治维新在他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光绪帝还读了冯桂芬《教邠庐抗议》,萌发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状况。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借口保护侨民,增兵朝鲜,蓄意挑起中日战争。光绪帝认为:“倭人肇衅,挟制朝鲜,倘致势难收束,中朝自应大张挞伐。”七月二十四日,他又谕示李鸿章不要贻误军机。他直接命令朝鲜牙山南路叶志超与进入朝鲜北部的清军夹击侵朝日军。他多次下令加兵筹饷,停止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李鸿章没有听取光绪帝的谕旨,结果“初败于牙山,继败于平壤。日本乘势内侵,连陷九连、凤凰诸城。大连、旅顺相继失守。复据威海卫、刘公岛。夺我兵舰,海军覆丧殆尽。于是议者交咎鸿章,褫其职。以王文韶代督直隶,命鸿章往日本议和”。当不得已批准《马关条约》时,他以朱笔写下一段话,要求全军上下戮力一心,痛除积弊,兴革自强,表明他振兴国家的决心。甲午战争失败决不是主战的罪过,是战之不力的罪过,是光绪负不了责的清朝封建统治造成的。

百日维新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一败涂地,割地赔款,倍受欺侮。随后,帝国主义列强又进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古老的祖国骤然面临亡国大祸,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继台湾爱国同胞的英勇抗战,各地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也在加紧酝酿。这时,资产阶级(主要是它的上层部分)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社会上积极宣传、组织变法图强,以挽救深重的民族危机,并迅速形成了一个激荡全国的时代潮流。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5月于北京发起公车上书。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各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清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且向日本赔款白银两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康有为和梁启超作出《上今上皇帝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

  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到九月(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光绪皇帝亲自登上天安门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维新变法。深入经济教育、军事、政治及官僚度等多个层面,希祈清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

变法方面 具体措施
 政治改革 裁减冗官,设置京卿学士,以集思广益

准许地方官与士民上书

更改上海《时务报》为官报,创设京师报馆,解除报禁(允许民间创立报馆)

按月分类列名每年收支
经济建设 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在各省设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清西各法切实开垦

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

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

倡办实业,促进生产。
教育文化 举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及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设高等学堂,府城设中学,州县设小学

鼓励私人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商、铁路、矿、茶务及蚕桑速成学堂

派遣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

废八股文、乡试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军事国防 改用西洋军事训练,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 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起初表示同意变法,但她害怕变法会侵害她的权力,于是想方设法控制变法。她发出懿旨,迫使光绪帝将变法中坚人物翁同龢革去其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职务,同时任命后党重要人物荣禄为直隶总督,掌握兵权,又规定新任职的两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向她谢恩。

  后来光绪帝革去了守旧、阻挠上书的怀塔布、许应揆等6名礼部堂官,任命了7名新堂官,其中4名是支持维新的,这一行为触怒了慈禧。七月二十日,光绪帝又任命维新派重要人物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刑部候补主事刘光第、内阁候补侍读杨锐、内阁候补中书林旭担任四品衔章京,处理新政事宜。后来维新派又企图聘请当时已经下野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担任顾问,在慈禧干涉下未能实现。与此同时又有众多利益受到侵犯的顽固势力聚集到慈禧身边,请求她出面制止变法。于是慈禧太后决意破坏变法,发动政变。

  她叫荣禄调兵遣将,聂士成部驻天津陈家沟,董福祥部驻北京长辛店。翰林院编修李盛铎奏请光绪帝奉慈禧太后去天津阅兵,以乘机胁迫光绪帝让位。七月三十日,光绪帝密诏杨锐,告以危局,命与林旭、刘光弟、谭嗣同等速议对策。鉴于光绪帝处境危险,谭嗣同于八月三日夜访在天津训练新军的袁世凯,要求他举兵杀荣禄,围颐和园以救光绪帝。袁世凯慨然应允,但当晚就密报荣禄。不知情的光绪帝于八月五日还召见袁世凯,袁世凯建议他召张之洞相助。八月四日,康有为访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请英国公使相助,未应允。

  九月二十一日,政变发生。光绪帝被囚于中南海瀛台,慈禧太后第三次训政。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张荫桓戍边,徐致靖永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康广仁(康有为之弟)处斩。维新举措,除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废除,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以取代光绪。由于得不到列强支持,企图失败。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实行的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目的正确,时间不长,虽败犹荣。

  但是,有关戊戌政变的相关事件、动因和过程的真实性,有的研究学者持怀疑态度,杨天石就认为:“废帝事见康梁所著。围园事或谓系袁世凯捏造,或谓系康梁等所为,非光绪帝所与闻者。康梁虽是戊戌变法的当事人,所著书或凭空捏造,或讳莫如深。”他们写的是不是信史还有商量研究的必要。

瀛台幽禁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光绪帝曾参加决定是否向八国联军宣战的御前会议。他主和,这是基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而做出的正确选择。慈禧太后感情用事,草率决定宣战,光绪忍不住发话问许景澄:“许卿出使外洋多年,又在总署当差,外国的情况卿最知晓,卿以为大清有无与外国一战的实力?”许景澄先后出使法、德、意、荷、奥、俄等国,通晓几国语言,在中外外交领域享有崇高的威望。许景澄激动的说:“圣上垂问,臣就据实而言,依大清目前的实力,似难敌其中一国,更不用说数国联军了。臣以为和为上策,保护使馆、征剿拳匪事上策。”慈禧一听立马怒了,宣布处死主和的吏部侍郎许景澄、太常寺卿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议和再无希望,八月十一日,联军已攻破北仓,杨村,击溃清军提督马玉鲲部,直隶总督裕禄受伤死于回京途中,朝廷特派从四川总督任上率师入京勤王的李秉衡赴前线督战,与联军在通州黄村交火,清军在半个时辰内即被击溃,李秉衡兵败自杀。临死前李秉衡写下遗言,差人送回京。光绪读后不禁掩面大哭。信写于乱军阵中,只有潦草数行,意谓联军装备精良、士气正旺,劝朝廷速电召李鸿章来京办理议和。联军于八月十四日攻破北京,慈禧太后于八月十五日挟光绪帝逃往西安,《辛丑条约》签订后返回北京。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月二十日,溥儁被撤去大阿哥称号。光绪帝的皇位保住了,但形同木偶,臣工奏对,不发一言。有时慈禧太后示意要他表态,也不过一两句罢了。

人物逝世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绪生病卧床。这时慈禧也生病了。光绪在日记中写道:“我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觉得老佛爷(指慈禧)一定会死在我之前。如果这样,我要下令斩杀袁世凯和李莲英。”不料这段日记被李莲英获悉,他立即报告了慈禧,说:“皇上想死在老佛爷之后呢!”慈禧听了,恨恨地说:“我不能死在他之前!” 。

  政治上的失意,长期的精神抑郁,更使他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心悸、失眼、食欲不振等症状相继出现,直接死亡的原因中毒。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酉正二刻三分,光绪帝身故,终年38岁,葬河北永宁山崇陵,庙号德宗,谥“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简称景皇帝。

光绪帝的相关评价

  多数史学者认为,光绪自清朝历代皇帝以来,是较能接受新式制度的开明君主。甲午战争时主战,不向日本屈服,展现其想保疆卫土的决心。但无奈其一生从未掌握大权,可谓心有遗而力不足。但若翻开维新变法的失败,也要归于光绪的个性太急躁,在重大改革中,一百天内就订这么多的谕令,就算慈禧没有阻挠,下场可能还是失败。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Mis铭.

评论(共1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光绪帝"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223.104.33.* 在 2017年4月5日 20:31 发表

清朝十二帝,唯敬光绪帝。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