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传播障碍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传播障碍

  传播障碍是指在传播活动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传播障碍的因素

  来自受众的障碍因素,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障碍。语言是传播者想要把信息传达给受众的基本障碍,而且它可能成为有效传播中难以克服的障碍。新闻作者应该避免运用专门术语,力求使用平常的、通俗的语言,这样才能与受众沟通,除了意义的精确易懂以外,受众还要求语言的感情色彩十分贴切。否则也会导致理解上的障碍,字句本身,无论在新闻报道或诗里,都传达了感觉和情绪,它们能引起受众的心理反应。信息的隐含层面是非常微妙的,语文的感情色彩能影响信息的指向。意义与情感对于语言这种“符号”而言,还存在着“编码”和“解码”的程序问题。特别是当我们想要把两种不同文化的符号和事物相对应时,往往出现较大偏差,不同的语言,以十分不同的方式切入现实,它们在现实世界中,为解码提供了相当不同的类目。至 于对从事国际传播的新闻工作者而言,跨文化层面的限制是非常严重的,因为处于英浯环境的信息制造者,配制了大多数的新闻,供国际通讯社发送到几乎世界的每一个国家,语言的文化限制,影响了全世界的新闻,那么,不同语言环境的受众,理解同一新闻时,也会产生解码的障碍。文化背景和主观认知的不同,使受众对信息的理解,程序有很大差别。

  2.经验障碍。受众理解某一新闻报道时,总是结合个人的经验加以判断,因此他们决不是一张消极被动的白纸,只等着填满每天的新闻。他们在心理上是积极、主动的个体,新闻信息只是加强或削弱自己主观世界的原始资料。由于现实的变动或刺激非常多,受众接受信息时还存在着一个再选择的过程,越是不常出现的叙述,越能给人深刻印象。受众往往运用他独特的经验,以自己的背景来弥补信息的多义性和不明性。“刻板印象”是这种作用的一个例子。刻板印象实质上是一种顽固的经验;它将人、团体、事物类型化;使主、客观世界因机械对应而影响信息的正确传达;产生了所谓额外信息。中国人受“阶级”论的影响太深,习惯于将人看作阶级的人,也形成了不易改变的“刻板印象”。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干部、教师工人农民企业家,等等人物一般都有类型化的特征,受众理解时也以刻板印象来加深某种认识。受众的原先固有的态度和观念,会减弱、改变甚至颠倒信息的本来意义,从而造成有效传播的障碍。偏见,是这种障碍的突出因素。种族偏见、阶级偏见、道德偏见,以至于意识形态的偏见,都会影响信息的有效传播。

  3、知沟障碍。“知沟”是指受众因教育程度的不同以及获得信息多寡的差别,形成了“知”的鸿沟。按西方新闻学的观点,“知的权利”是一种基本人权。然而,实际上并非人人有平等的权利。信息丰富的人,其信息会愈丰富;信息贫乏的人,其信息永远贫乏。受教育程度 高的人或社会上层人士更有可能获得丰富的信息。但热门话题、焦点问题,较能使信息为更多的人注意。知沟似乎不会发生。而当人们认为某一信息对他们的生活影响不大时,知沟最容易形成,因此越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信息,越能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不至于毫无意义。例如外交新闻,除非它直接和地方问题有关,否则只有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才会看。

  4.兴趣障碍。不同的受众在兴趣上千差万别。媒介传播的信息是否满足他们的需要,或者是否让他们感兴趣,客观上制约着信息传播的效果,人们接触媒介、了解信息,通常有六种目的;“了望”环境是第一动机,许多人看报、看电视、听广播是为了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有哪些是重要的。其次,媒介中的讯息,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决定”,获得参考意见;第三,使用媒介、获取信息能找到人际交流共同的话题,以便“讨论”;第四,媒介让其使用者有“身历其境”的感觉。受众可以透过媒介活在他们想去的世界里;第五,受众希望从媒介中,为他们已做的决定寻求“认可”,对与自己观点相同、兴趣一致的信息特别注意。第六,有些受众通常使用媒介只是为了“松弛”和“娱乐”。总之,媒介功能与受众兴趣一致时,传播效果最佳。为了吸引受众,传播者在标题制作和节目设计上应尽可能做到有新意、有魅力。同时在信息的内容选择上,要为受众的需要着想。西方读者看报,最喜欢的是灾难新闻、疾病和自然现象的讨论、犯罪新闻以及读者来信。女性比较可能看流行信息和社会新闻,而男性则比较喜欢看体育版。西方的记者热衷报道“反常”的新闻,实质上是为了抓住读者、听众、观众的兴奋点。中国新闻 界长期以来忽?足受众的愿望当作资产阶级新闻观而批判,结果失去了受众的信任。近年来有较大改变,硬新闻、软新闻均有,信息丰富多了。

  5.环境障碍。社会环境和人际环境对于信息的有效传播也能形成障碍。首先,“意见领袖”发挥着重新解释信息、再传播的作用。信息通过意见领袖进到某个团体的社会环境里,而意见领袖是从媒介中获知信息,然后按照顺序把它传给喜欢讨论公共事务的跟随者,意见领袖比一般人更对政治活动和 社会活动感兴趣,更大量地接触传播媒介,他们的观点对周围的人往往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部分地改变或增强他人的态度。其次,口头传播能够抵消或补充信息的内容。 “小道消息”、民谣、流言在人际传播中极有煽动性和感染力。怨声载道、街谈巷议、人言可畏,这些词语说明口头传播能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大众传媒所发送的信息因此而受到检验。若与民意、社会情绪相抵触,则效果适得其反。其三,媒介选择使受众分散或分流,形成意见多元化,对同一信息可以作出多样的解释。特别是由于国际传播的扩张,跨越国界的媒介能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夺受众。当国内媒介对信息的传播不能满足受众需要时,国外媒介的影响力就会增大。结果国内新闻转化为国际新闻,再传回国内,这种“出口转内销”的情形必然对国内信息传播造成障碍。

相关条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uyinT.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传播障碍"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