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负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主动负债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发行各种金融工具主动吸收资金的业务。
主动负债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此后便成为西方商业银行负债和资金来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主动负债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资金来源以及进行财务和风险管理的关键手段之一。
1、发行债券。
指商业银行通过发行金融债券从货币或资本市场融入资金。以前我国只有三家政策性银行发行过金融债。自央行2004年6月发布《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2005年5月发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后,一般商业银行陆续开始发售次级债和金融债,发行债券逐渐开始成为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2、对央行负债。
指商业银行从央行融入资金的业务行为。目前主要形式为再贷款、再贴现和央行公开市场逆回购。对央行负债的产生基于两个目的:一是增加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缓解流动性不足;二是央行调控市场货币供应量,实施货币政策意图。
3、对同业负债。
指商业银行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的业务行为。目前对同业负债主要有同业拆入(期限不得超过4个月)和借款(4个月以上的拆入,目前借入方仅限于外资银行在中国分支机构)、票据转出、信贷资产转出回购、债券正回购等实现形式,其中同业拆入和借款一般建立在信用基础上,而其他几种都是以现有资产为抵押融入资金。
4、协议存款。
指商业银行按政策规定从保险公司、社保基金、邮政储蓄和货币市场基金等单位引进大额存放资金,并约定期限和利率。
1、主动负债有助于保证商业银行流动性
主动负债是西方商业银行在贷款需求增加超过存款资金供给的情况下产生的,其初始目的是为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从我国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的形式中可以看出,初期的央行再贴现、再贷款资金支持,后期的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从同业拆借、债券回购和票据转贴现市场融资,都主要基于流动性安排需要,也确实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外,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商业银行资金供求局面有明显差异,适时通过主动负债方式融入资金可有效保证银行的流动性。
2、主动负债有助于实现商业银行现代资产负债管理需要
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要求做到资产和负债的期限匹配,从而控制利率风险。实现期限匹配的手段就在于有管理的资产、有管理的负债(主动负债)和表外金融衍生产品如利率期权、期货和利率互换等。商业银行通过主动负债管理可直接控制负债规模、期限结构和利率定价方式,提高资产负债的匹配程度,锁定资金业务净利差,防范利率波动风险和提前偿还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存贷款利差的逐步缩小,过去对存款实行的粗放的数量管理显然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负债结构调整和精细化管理将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唯一选择。在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开展主动负债业务也是构建市场化债务融资机制和渠道的需要。
3、主动负债有助于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繁荣发展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同质性相当突出,表现在资金来源和运用结构、收入和支出结构、客户结构、产品结构等方面。在被动负债作为资金来源绝对主力的时代,商业银行难以有效控制资金来源,因此自主控制业务结构难度也较大。在主动负债地位提高以后,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相对优势,在市场中选择相对有利的主动负债形式,并以此为资金基础发展对应资产业务。所以主动负债的发展可拓宽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的空间。商业银行经营差异化加大以后,各商业银行基于优势定位,实现竞争和互补的良好互动关系,提高各自管理效率和收益水平,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被动负债的占了绝大多数(90%以上),主动负债在资金来源中占比仍过低。而美国商业银行被动负债比重已经从1975年的89%下降至2005年的71.7%,并且美国大银行主动负债比例远高于小银行,因为大银行日渐把主动负债作为满足贷款需求和应急安排的重要短期资金来源,而小银行受规模和信用等级限制只能依赖于一般存款。但我国却正好相反,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规模大,发展主动负债动力小,中小商业银行因为网点少、规模小、资金紧张,近年来主动负债发展迅速。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主动负债业务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政策、法规尚不健全。
一方面主动负债管理工具的发行涉及到一系列政策、法规问题,另一方面负债结构调整需要运用收费、价格等内部管理工具和手段,很容易引起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法律、权益纠纷,目前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2、缺乏有效的管理工具。
主动负债管理工具的期限结构和产品体系还不完整,比如同业拆借的期限是一天到四个月,保险公司和社保基金协议存款的期限又在五年以上,不能发行大额存单(CD)等,制约主动负债的实施和效果。
3、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目前国内的货币市场或债券市场,主要还是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交易很不活跃、流动性严重不足,一些特定期限品种很难找到买家或卖家,银行间同业市场往往期限较短,同时存在一定的价格垄断现象,无法满足主动负债管理的需要。
4、思想观念的障碍。
推进主动负债管理、加强负债结构调整,与“存款立行”的传统经营观念存在冲突,对部分分支机构的经营效益产生不利影响。如一些分行只顾上存资金获得收益,不考虑全行过剩的资金头寸;只看到短存长贷的利差水平,不顾其中潜藏的巨大风险,导致主动负债的实际执行面临较大阻力。
5、信息系统支持不足。
实行主动负债管理需对全部资产负债的自然期限、重定价期限进行准确计量,并且要有足够的数据积累,才能够进行有效的期限匹配和结构调整。由于多数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尚不能对单个产品效益贡献进行准确评价,因而在确定具体负债结构调整对象时缺乏令人信服的决策依据。
短期来看,国内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仍将持续,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转变为现实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主动负债管理的主要工作还是从财务的角度,推进存款结构优化、限制高成本存款增长。中长期来看,国内银行必须以国际先进银行为标杆,加强主动负债管理工具的研究和系统、人员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主动负债的规模和比重,在风险、回报平衡的前提下做好资产负债总量、期限匹配。主动负债管理的主要工作是灵活运用各项管理工具,加强产品创新,丰富负债业务品种,有效控制风险,促进银行整体价值最大化。监管部门要积极培育市场,为主动负债业务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我国金融市场尚未完全健全的情况下,为新兴业务或品种提供良好的起步环境非常重要。这需要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共同协调,根据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规划和要求进一步研究分析,修改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操作规程,提高主动负债市场容量和深度,审慎筛选出可鼓励发展的业务品种,积极培育市场条件,促进主动负债形式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