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知識市場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知識市場(Knowledge Bazaars)

目錄

什麼是知識市場

  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奧斯丁分校商學院教授Davenport在與Prusak合著的新書《Working Knowledge》中,提出了"知識市場"理論。意指企業的知識活動,跟傳統的、有形的商品並無二致,知識可以交易、購買、交換、尋找與製造;知識市場的主要訂價機制是基於互惠性,也就是期望自己付出知識商品時,可以得到有價知識的期待;除此之外,知識也可以有現貨價格期貨價格,以利各方進行交易。[1]

知識市場的訊號[2]

  市場訊號是告訴我們組織中知識存在何處,以及如何取得的指標。易得程度是一種型式的成本,因為他衡量知識買方為了取得之是,所需要支出的時間與努力,以及知識賣方所期待的報酬。知識市場具有正式與非正式的訊號,非正式的訊號通常能夠更為準確的指引哪裡可以買到知識,但這通常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配合。

  1.職位與教育程度

  職稱或職位是市場中最常見的正式訊號,能夠告訴我們誰具有(或是應該具有)所需要的寶貴知識。但是組織圖往往不是有效率的知識分佈指標,因為組織內的晉升並非光靠知識。同樣的,學歷也是正式的市場訊號,這指標可能有用,但也可能沒有。

  2.非正式網路

  組織內形成的非正式網路,雖然並不完備,但可能是最好的知識市場指標。由於非正式與正式的網路里聚集相當多的知識市場,因此提供這些網路的相關資訊,不失為讓知識明朗化的好方法。

  非正式的網路有其好處與缺失。它的運作是透過親自的接觸與口耳相傳,因此能夠產生知識交流的關鍵元素信任。非正式網路中除了知識的交流外,也包含各式第一手資料的流通。因此,非正式網路看起來似乎是浪費時間的八卦交換網路,但事實上卻是組織知識網路自行補充最新資訊的方式。

  由於是非正式,也未經檔案記錄的特性,當人們有需要時,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立刻取得所需的資料,這是非正式網路最主要的缺點。此外,,雖然非正式網路可能避免做出錯誤的決定,但它卻無法提供全面的選擇。可能必須耗費時日,從沒有紀錄的人際網路中層層搜尋,才能得到較為廣泛的參考資料。這樣的搜尋過程可能會緩慢,而且成果也不一定可靠。

  3.實踐團體

  有時,具有互補知識的同事會有集團性的組織。這種自發性的組織通常是由公司員工所展開的,他們因為業務、興趣和目標相近,故而組織起來並時常進行溝通,這種團體通常稱為實踐團體。不過,由於組織再造的原則過於僵化,以及過份強調效率,令有些非正式知識網路與團體受到打壓。談話和自發性組織是公司許多之事工作得以完成的重要功臣,但如果組織的在造工程太過重視可測量的工作,並低估談話的價值,可能會使這兩項關鍵因素受到打壓。

知識市場的無效率[2]

  對大多數的組織而言,知識市場顯然相當缺乏效率。常見的問題有:

  • 正確的知識賣方難尋
  • 在購買知識前,無法評估其品質
  • 知識價值與最終獲取報酬的不確定性

  造成知識市場運作無效率的主要因素有三:

  1.知識市場的相關資訊不完整,包括:

  1)市場中缺乏明確的分佈圖來協助買方順利找到賣方

  2)市場缺乏價格結構的清楚資訊,令知識分享的報酬模糊不清

  2.知識分佈不均

  知識的稀有性是市場存在的必要條件,但是過度的分佈不均,會使得知識無法順利移轉到真正需要的地方。此外,資訊模式、購買力以及通路系統也是造成問題的因素。

  3.知識的區域性

  知識市場中通常缺乏可靠資訊來為我們引介遠方的知識來源。而且遠方知識的取得管道似乎相當薄弱,甚至可以說是並不存在。如果知識計畫假設員工會耗費時日以取得最佳知識,通常許多問題,因為這樣的假設太不切實際。搜尋最佳知識需要耗費高昂成本,可能是造成知識市場無法有效率運最的最大阻力。知識的區域性使市場不具效率的問題更形嚴重,因為這使得人們寧可舍最理想的知識不用,而去遷就只是還不錯的產品

知識市場的病徵[2]

  1.壟斷

  如果人們需要的知識把持在某人,或是某個團體手中,就會產生知識的壟斷。這對組織造成的負面影響相當明顯,重要的知識深鎖在獨占市場中,而無法適時適地的為公司效力。而壟斷市場也缺乏激發新知所需的知識互動

  2.人為的不足

  一般而言,企業文化若以囤積知識為規範,就會產生知識的不足。此外,精簡人事可能也會造成知識的不足。

  3.交易的障礙

  壟斷、囤積知識(拒絕賣出知識),拒絕接納新知(拒絕購買知識),以及不願意與組織中地位較低的人士進行知識交易(階級障礙),是主要的交易障礙。此外,有時高層主管為了強化企業傳統,而下令禁止會使其受到威脅的話題,這也是一種交易障礙(或是禁令)。而當知識轉移的結構不良、或是市場機制無效率時,也會形成知識交易的障礙。

發展有效率的知識市場[2]

  1.有智慧的利用資訊科技

  科技發展與創新具有扭轉市場生態的潛力,雖然知識市場在利用資訊科技上,仍有許多的缺陷與限制,好比硬把具有流動性質的知識擠進僵硬的數據結構中,或是投註太多精力在系統上,而忽略了內容。但是網路與電腦以其無遠弗屆的能力,結合人力,儲存或是提取資訊,大幅提升了知識市場的運作效率。透過結構協助,我們得以轉移知識、與知識相關的資訊、並建立虛擬的知識市場。

  2.建立知識市集

  市集(marketplace)的建立,為知識市場創造實質與虛擬的交流空間。 知識市集的原理與商品及勞務的販售一樣,買賣是人類的社會活動,人們需要集會地來進行買賣,而這樣的公共空間對社會(或是組織)的運作極為重要。

  如網際網路、企業內部網路的討論區、以及群組團體的討論資料庫,這種種電子知識市場的優缺點與電子商務相同。優點是方便而且具有極大的選擇空間;缺點是品質不一以及缺乏人與人的接觸,互信與承諾的誠度可能因此而偏低。在電子知識市場中,獻上知識的價值可能會遭人低估,除非有受人敬重的線上經濟人家已評鑒或是修改,否則這些知識可能受到忽略,甚至遭到質疑。

  讓組織成員擁有足夠的時間來搜尋知識,是建立知識市集時應該註意的環節,即使是電子市集也是一樣。因此,一定要給組織成員足夠的時間採購知識。

  3.創造與定義知識市場的價值

  如果沒有可靠的資訊顯示,知識分享具有顯著的價值,知識市場的活動可能因此而難以推動。建立價值最保險的方法是透過經驗法則,也就是願意分享知識的員工受到公司的認同、升遷以及獎勵,這些都可以直接證明知識分享有其價值存在。

  知識的宣揚者也以助於建立蓬勃的知識市場。熱情、才華洋溢的經理人能為公司帶來重大的影響。他們致力於知識管理的任務,並能夠有效率的完成上層交代的使命。但是,當知識管理成了個人獨力進行的聖戰時,它的存在會備受威脅,尤其是在初期階段。

知識市場的價值衡量標準[2]

  1.知識擔保

  買方必須在一定程度上相信知識的賣方經驗豐富並且能幹。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有自己認為是合情合理的觀點,在沒有深入瞭解一個人時,我們都不願意按照他人的話來做。只有當我們熟悉他,瞭解他的知識水平和他在知識市場上的影響力,我們才會信任他的觀點。這種對知識擔保的需要也是在人才市場上學歷高者往往比較容易為企業接受的原因所在。在一個行業的知識市場中,賣方在所在領域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過往的履歷成為知識價值衡量的最重要標準。

  2.引用程度

  由於知識總是不可能獨立產生的,一件知識總是建立在其他知識的基礎上,如果某項知識被引用得越多,則表明此項知識越有價值,在知識市場上的價格也越高。

  3.知識的流動性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的更新換代很快,一些新技術、新想法往往經過一定的周期則為更新的知識所代替,所以,在知識市場,知識應該是流動的,這不僅表現在知識的內容在變化,還表現在對知識的外在環境,如知識庫中,我們瞭解某篇文章,不僅要瞭解文章本身,還要看相關的標註和評論,以及標註人的知識擔保水平,某項知識如果給行內專家標註、評估得多,則越有價值。

  4.知識的社會性

  知識之所以為知識,必須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即知識的通用性強,受益的人群多,轉移的效率高,則此項知識的價值高。

  5.知識商品的時效性

  知識商品的時效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知識產權保護還不盡完善的今天,一個生產者生產出了新的知識商品,其他生產者很快就會生產出相似功能的、甚至更先進的商品。即知識商品具有強烈的時效性和快速磨損的特性,知識商品必須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快捷地掌握市場機會,儘快實現商品價值。否則,市場機會就會被更新的知識商品搶走。

  (2)另一方面,知識的更新換代很快,很有可能一項新技術剛推向市場,更新的技術又出現,知識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地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保證不為時代所淘汰。

  (3)同時,有些知識,尤其是隱形知識,例如老中醫高超的醫療水平,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過時,反而隨著時間而經驗水平見漲,不斷地有所積澱,這種知識是時間越長越有價值。它的時效很長,甚至可以長達幾千年,但往往這種知識很難給轉移。

知識交易的特點[2]

  知識交易除遵循普通商品交易的規律外,還擁有以下特點:

  1.平等互惠

  人們建立知識市場的初衷不是為了通過知識市場獲利,而是為了促進知識活動的活躍和健康發展。知識擁有者願意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與他人共用,不是為了獲取更多的收入,根本的原因在於以平等互惠的原則希望自己在貢獻知識的同時,他人反過來也能傳授知識,從而實現知識的交換與共用。

  2.低成本複製

  有些知識不同於實物商品,它的原始成本可能很高,但是複製成本很低,銷售越多,單位成本越低。如音樂下載網站上,銷售一支線上歌曲,只需要購買者填一些簡單的表單,付款即可,賣方不用付出額外的成本。這種知識往往屬於已被編碼的顯性知識,很容易被轉移。

  3.賣方與買方身份可以互換

  知識市場還有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既然知識市場上的買方和賣方都是一個企業的員工,或者屬於對同樣一個知識領域感興趣的人群,那麼有可能賣方和買方的身份可以互換,即知識的擁有者同時又是另一項知識的購買者。

  更有可能的是,針對某一件知識,會有多個參與者進行評估、討論,對其中的內容提出自己的反對意見,也有可能把自己的認識和經驗補充進去,這樣買方變成了賣方。原始的賣方對此也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買方和賣方角色不斷地變化,不斷的促進了知識的共用和交流,提高了知識的含金量。

  知識市場還可能存在個人和企業共存的現象,即一個企業從知識市場上購買所需的知識,同時,這家企業的某個知識員工可能在知識市場上出售自己的知識,實際上,這種情況的存在是合理的。

  4.很難討價還價

  一個成熟的知識營運平臺所要管理的知識領域非常多,每一個知識領域可能存在許多買方和許多賣方。同時在市場上的買方和買方數量及其龐大,在這種情況下,是無法實現知識價格的討價還價的。

  目前許多互聯網的信息服務採用會員制的收費模式,針對某項服務,對買方提供固定收費服務。但可以根據服務內容不同、企業和個人的不同進行調整。雖然這種服務不同於知識營運模式,是純粹的單向的互聯網服務,但我們可以參照這一模式,對知識市場的每個準入用戶收取一定的費用。不管他是買方還是賣方。對於買方而言,他參與的知識交易越多,每件知識的購買成本就越低。同時,賣方每銷售了一件知識,就有一定的收入,收入的具體數目由針對此項知識領域的全部收入進行調配。準入用戶越多。總收入越多。則賣方的收入則越高,買方的知識購買成本越低。這種做法也恰恰符合了知識營運的目的--使知識營運活動朝著更活躍的方向發展,使知識的價值充分地體現,使知識的轉移成本更低,讓人們更方便地分享他人的知識與經驗。

知識市場功能分析[3]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具有經濟功能,知識產品成為商品,知識商品的形態多樣,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

  (1)凝結在實物商品中的知識商品;

  (2)受知識產權保護的軟性知識商品;

  (3)服務性知識商品。

  知識商品已成為人類生產的要素之一,迫切需要通過知識市場來進行有效配置,以促進知識商品的生產與擴大再生產。知識商品的生產是以滿足知識需求為目的,知識需求為知識生產提供動力。知識商品的收益以市場回報為基礎。知識商品市場是連結知識商品生產者與需求者的紐帶。知識市場同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等一樣都屬於要素市場,是整個市場體系的組成部分。知識市場是將知識作為商品進行交換從而成為現實生產力的一種交換關係的總和。知識市場的功能主要表現為:交換功能,配置資源,傳遞信息,供求平衡等幾個方面。

  交換功能是知識市場的基本功能。商品是交換行為的最基本客體,市場是與它的客體同時產生的。知識市場是知識經濟社會的一個重要市場。在知識市場上,知識商品通過交換變成生產力和消費對象。知識商品交換的媒介是貨幣

  傳遞信息是知識市場的一個重要功能。來自知識市場的信息為生產者和消費者提供決策的依據。在知識經濟形態下,每個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是根據自己獨立的意志進行自主決策的,為了在競爭中取勝,他們必須瞭解知識商品的分佈及供求情況,而價格以其自身變動的方向和幅度給知識生產者傳遞著明確而簡單的信息。價格上升表示供不應求,價格下降表示供大於求,這種價格漲落信息的傳遞,對知識生產者選擇生產的知識商品品種與數量十分重要。

  配置資源是知識市場的最基本手段。從經濟角度來講,資源不僅包括自然資源、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等有形資源,還包括科學技術、知識、信息、人才等無形資源資源配置是指各種資源在各種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間的分配,即社會如何把有限的資源配置到社會需要的眾多領域、部門以及產品和勞務的生產中去,且配置效率較高,產生最佳的經濟效益,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的需要。市場供求與價格的相互作用,調節著資源的合理配置。知識市場是配置知識資源的場所。通過供求、競爭、價格的波動和知識這一生產要素的轉移,市場機制調節著各種知識生產的比例和知識資源的配置過程。

  供求平衡是知識市場的另一個重要功能。供求平衡是通過供求關係和價格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知識商品的供求狀況決定著它的市場價格,市場價格高低又引導著知識商品的生產和消費。在知識經濟形態下,知識的創造、流通主要由市場機制來調節。在知識市場中,價格是對知識商品生產與消費實施調節的主要杠桿。知識商品價格的漲落,直接決定了組織在知識商品生產中的行為,價格是知識市場中最直接、最主要的調節手段。

如何促進知識市場的發展?[1]

  1.知識市場要有一定的規模

  一個理想的、對買賣雙方都公平的市場是商品足夠豐富、買家足夠多的市場,同樣,要實現知識市場建立的目的,知識市場必須要有足夠的規模。在知識營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如下問題:

  (1)知識不完備

  往往在一個企業,有些員工為了保持自己的優勢,不願意將自己的知識共用出來。所以,在一個企業中,尤其是一個中小規模的企業中,員工普遍不願意交流自己的核心知識,有效的知識管理活動很難展開。但是,在行業的知識營運平臺中,每個專業人員分散在許多不同的企業,他們各自擁有的知識很難再具有壟斷性,沒有誰能保證自己的知識是最有價值的,是獨一無二的。而保持自己在行業和企業中的優勢的唯一辦法是不斷地與同行交流,相互學習,以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在這個意義上,行業的知識營運比企業的知識營運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2)信息不對稱

  在所有的市場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對稱性,但這對於知識市場來說更為突出。在組織中經常一個部門有大量的知識,而其他部門則又很缺乏這些知識。公司發展戰略方面的知識可能在高層中存在,但是企業的中層管理者也需要這些知識,卻無法得到。這種問題往往是由於分發渠道、信息形式等原因,而不是由於知識稀缺所引起的。

  我國西部地區知識資源相比東部沿海地區稀缺,不是由於這些知識無法得到,而是由於西部地區對知識資源的重視不夠,知識傳播的途徑不夠通暢,導致信息不對稱而形成的。

  2.好的知識地圖和知識搜索工具

  傳統的市場,買方要通過多方面的商業談判,對賣方的商品的性能和價格經過反覆比較,才會進行買賣。而賣方也要通過多次討價還價,才能成功賣出商品。

  在知識營運市場中,知識庫的內容是及其豐富的,賣方和買方的數量也非常龐大,如何在這種知識的海洋中,買方快速找到所需商品?而同樣,賣方如何讓潛在的顧客儘快找到自己,這些都需要知識營運平臺配備好的知識地圖、知識分類和知識搜索工具。這些工具會在後面的篇幅中詳細介紹。

  3.不能存在知識壟斷

  因為知識是為少數人所擁有的,並且知識很難被傳遞,因此,如果僅有某個人或某個小組擁有他人所需要的知識,那麼就可能存在知識的壟斷。其後果和其他市場的壟斷一樣,因為沒有競爭的存在,知識的價格會很高。單獨擁有對企業非常重要的知識的人可能會利用這一特點來建立自己在企業中的權力和地位。這樣的人就不願意與其他人共用其所擁有的知識,這對企業長遠發展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4.充分發揮知識經紀人的作用.

  在知識市場中,知識經紀人起著溝通買賣雙方的作用。它在不同的知識市場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如:

  (1)在企業中,知識經紀人包括知識總監、知識經理和各類知識工人

  (2)在實踐社區中,知識經紀人包括斑竹和協調員。

  (3)在行業的知識營運平臺中,知識經紀人包括獨立的知識營運商及其個人。

  知識中介方可以幫助知識營運平臺的成員關註核心的知識領域,保持知識市場買賣雙方的關係,執行重要的知識營運功能,包括:

  (1)識別知識營運中的重大關註問題。

  (2)推動組織和行業的知識市場活動。

  (3)正式或者非正式地聯繫各類成員,做知識資產的經紀人。

  (4)培養知識市場的交易氣氛。

  (5)控制知識營運平臺的發展走向。

  (6)幫助成員參與知識營運活動。

  (7)評估知識營運活動的健康狀況,及其對成員和組織、行業的貢獻。

  知識中介還可以由專門的知識營運商來擔任,知識營運商不負責提供知識,只負責提供知識營運的工具,包括建立符合知識市場需求的技術平臺,提供好的知識交易機制等等。他們負責引導知識營運的方向,控制著知識營運的發展。他們往往有著一定的商業模式,通過成功的知識營運來獲利。目前一些行業的垂直門戶網站的運營商可以看作是獨立的知識營運商的雛形。

  5.網上知識市場與網下的結合

  如果一位朋友告訴你他讀了許多有關手術的書,準備給你的頭骨做手術,那麼,禮貌地拒絕他是你正確的選擇。外科醫生在對一個病人動手術時,不是純粹的依賴自身的理論知識,還必鬚根據多年的手術經驗,病人的臨床表現,各種檢查結果,並且會與其他醫護人員保持密切的溝通,以保證對病人不斷進展的情況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反應。

  為了提高這樣的專業技術,從業者需要經常與其他面臨同樣工作環境的人有密切的交流。簡單的知識營運平臺無法實現這種交流,面對面的定期交流和現場實踐是網上知識市場所無法替代的,而網上知識營運平臺是這種實踐的有益補充。

知識市場在知識營運中的作用?[1]

  1.知識市場是知識營運持續與發展的有效保障。

  知識市場是知識營運的核心要素。它以類似市場經濟的方式保障了知識的擁有者和知識的需求者的利益,在使知識轉移成本最小化的同時使知識的價值最大化。知識的擁有者更樂於貢獻自己的知識,知識需求方更願意通過知識營運平臺來尋找自己所需的知識。而買賣雙方角色的不斷變化,大大促進了知識交流。如此不斷地活躍知識營運市場,持續地為知識營運的參與者提高知識能力,以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

  2.為組織基於知識的考核和評估提供有效的依據。

  看待一個人是否具有更高的知識水平,不僅要評估此人的知識能力本身,而且要重視此人在知識市場中的表現。如在企業中,他是否樂於貢獻知識,其他成員是否認同和接受他的知識,他的知識在企業的經營中有多大作用。在行業中,他的知識是否被同行所認可,他的關註率是否高等等。

  例如,在麥肯錫公司,某個咨詢人員發表作品的數量及其在公司內部被引用的頻率是有關這個咨詢顧問升職的主要考核依據。

  同樣在證券市場,一個公司的股票是否看好,不僅要評估此公司的業績,還要看這支股票在股市上的表現如何。

  3.知識市場使得知識作為一種商品更易管理

  知識市場使得買方可以更為辨別什麼知識是有價值的,哪些知識是過時的,同時買方可以最快搜索到所需知識。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周春浩.知識市場是知識營運的核心要素――知識營運是知識經濟未來的主旋律
  2. 2.0 2.1 2.2 2.3 2.4 2.5 作者:戴文坡(Thomas H. Davenport)&普賽克(Laurence Prusak),譯者:胡瑋珊.知識管理.中國生產力中心.999年11月初版
  3. 周敏,李巨集,占銘.基於市場交易的跨組織知識共用模型研究.現代管理科學2007年第6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Dan,Zfj3000,鲈鱼,Yixi,泡芙小姐,东风,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知識市場"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