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88个条目

旅游區位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旅游區位論

  旅游區位論是地理學的重要分支,是旅游產業佈局與城鎮聚落和區域空間組織優化的理論,主要包括中心區域理論、空間相互作用理論、地域結構理論等,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項產業,其空間佈局與項目選址、旅游項目安排等均存在區位優化問題,門檻理論與區位論的結合是目前旅游客源市場與游客行為分析的重要技術,因此,旅游區位已向多學科結合的方向發展。

旅游區位論的理論構架[1]

  (一)旅游中心地理論

  吳必虎(2001)依據克氏中心地理論,結合旅游產業本身的特點,構建了關於旅游中心地的基本概念。李悅錚等人(2004)修正了旅游中心地理論。他們研究發現,由於旅游中心地產品的季節性、周期性,旅游需求非完全距離衰減性,及旅游消費的異地性等特征,旅游中心地市場空間結構是由中心出發,沿交通廊道呈花瓣狀向外展,旅游市場區具有等級性,在空間上也不連續;受旅游產品本身的季節性或生命周期的影響,或受競爭社會經濟等外界因素的影響,旅游中心地花瓣狀的市場區會發生時空上的變化。同時指出旅游中心地理論區位選擇中的實踐意義,認為在客源型旅游目的地,選擇人造景觀建設區位可以偏離客源地中心,選擇城市衛星城或者隸屬的郊縣

  (二)杜能環型旅游區位論

  2000年王錚等人在《地理學報》上發表了旅游業區位模型,繼而於2003年進一步完善了該模型象解釋乏力,要求專門的旅游區位論出現。王錚等人從消費者行為角度出發,以旅游地效用函數f=△Tx/△Ty(△Tx為從住地到某一旅游地來迴路途所需的時間,△Ty為在這一旅游地可以游覽的時間)為計量和測評工具,界定並劃分出不同的旅游帶,這些旅游帶以旅游集散中(也即旅游中心城市)為核心,呈類同心圓狀佈局。

  他認為,不同資源特色的旅游點,有各自最可以位置(最優區位),旅游點未必正。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的特殊性,使傳統的區位論對旅游獨特的空間現區域旅游:創新與轉型43好處在這個位置上,而出現在這個點附近的可能性最大,故而最終圍繞旅游集散中心形成不同的區帶;不同資源特色的旅游點,對區位帶的要求不同,只有位於使它能獲得最大效用的區位帶中,才可發揮自身優勢,吸引游客前往,否則就有必要通過重構特色資源、改善交通狀況和發展新集散中心(建次級旅游圈)等途徑,來進行“區位重構”,從而優化區位,最終提高區域旅游整體效益。

旅游區位論的研究進展[2]

  1.旅游區位概念及適應性研究

  傳統的觀點將旅游區位單純地看成是旅游景點的空間位置,並沒有認識到它在旅游開發中的重要性。由於旅游區位確實影響到旅游景點開發和旅游業的發展,所以有必要嚴格定義和劃分旅游區位。旅游區位是一個外延廣泛的概念,它可以看成一個旅游點對其周圍客源地的吸引和影響,或一個客源地對其周圍旅游點的選擇性與相對偏好。牛亞菲(1988)從兩個層面定義了旅游區位,認為旅游區位是旅游地與客源地及各旅游地之間的位置關係(連接程度和等級層次)。對旅游區位的相關研究也是分別從供給和需求、微觀和巨集觀這兩個層面展開的]。孫根年(2001)提出旅游區位應該看成是旅游景點與其客源地相互作用中的相關位置、可達性及相對意義。認為區位開發就是在不同時空尺度內開發和優化影響旅游業發展的地域因素。由於旅游產業的外延比較廣,旅游區位擴展到旅游產業視角,學者們也是針對旅游產業的部分構成分析其區位指向。由於旅游活動與農業活動、工業活動有很大的區別,典型的區位理論是否適用旅游區位研究就值得推敲。王瑛、王錚(2000)分析了傳統的農業區位論工業區位論在旅游業中的適用性問題,認為一成不變地運用傳統的區位理論來解釋旅游業區位是不行的,在某種程度上旅游業的區位可以用消費者行為加以解釋,並將經濟學消費者行為理論中的一個重要變數一一邊際效用,引入到旅游區位研究中。

  2.理論借鑒

  區位理論在地理學和經濟開發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發展,在實踐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引入旅游業後,研究卻顯得不夠系統。從現有成果看,對於基礎理論的研究,學者們主要從巨集觀和微觀這兩個層面展開。

  巨集觀層面主要是從區域旅游業的空間佈局、旅游地的巨集觀區位特性、旅游地的空間結構體系進行研究。其中有以中心地理論為基礎進行研究的,有以杜能的農業區位理論為基礎進行研究的。

  區位理論一直是區域旅游開發與規劃的重要理論依據。研究視角既包括對某地總體旅游發展情況的分析,也包括對某地區發展專項旅游形式的區位條件分析。蘇北春(2008)結合中心地理論對溫州開發海洋旅游的區位特征和吸引力進行了分析,得出溫州海洋旅游吸引力的形成,必須藉助於各種旅游資源和產品所產生的聚合效應,特別是要藉助於溫州經濟的巨大品牌效應。劉家明(2001)明確提出了旅游度假區的選址要從資源條件和區位條件兩個方面入手,把旅游度假區分成3種類型:資源型、客源型、資源一客源型,並指出了3種類型度假區選址應強調的地方。

  區位因數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社會要求,加上學者本身的認識差異,就形成了有所側重的區位理論體系,繼而產生了不同的學派,因此,旅游對於區位理論的借鑒同樣是有學派之分的,並且各有側重。

  一些學者借用克裡斯泰勒中心地理論的有關概念,構建了旅游中心地理論。吳必虎(2001)直接借用中心地理論的概念,較早提出了旅游中心地應是旅游產品供給地的觀點,並提出了環城游憩帶(ReBAM)理論。柴彥威(2003)提出旅游中心地不能等同於旅游目的地,旅游中心城市與旅游名勝城市有著質的差異,旅游名勝城市只是旅游目的地,而旅游中心城市除擁有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旅游資源外,還必須擁有其他政治交通服務條件,因此,既是旅游目的地,更是旅游集散地。所以,旅游中心是能夠向一定區域內的旅游者提供旅游交通、接待、信息管理旅游服務功能的城鎮中心。高衛國(2001)認為在不同的旅游中心地帶,隨著距離的衰減,會出現不同程度、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各種旅游資源的開發,就是說旅游景觀的層次性是客觀存在的,非均衡發展在一定地域內是存在的。而廖建華(2004)認為中心地理論思想應用於旅游中心地體系是一個一般均衡的空間作用系統,是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給平衡在空間上的反映。區位旅游吸引中心地是旅游活動得以完成的基本聚集單位,是旅游供給主體。不同範圍和不同層次的區域擁有不同地位的旅游吸引地,不同等級的旅游吸引地構成了旅游地結構體系。

  地區發展不平衡是客觀存在的,旅游業的發展同樣遵循這一規律,一般是先從條件優越的地區開始,逐漸過渡到條件較差的地區。條件優越的區域形成旅游核心,而這些地區的邊緣地區旅游發展相對滯後,這樣就形成了空間上、功能上的旅游核心一一邊緣結構。李華辰(2008)正是基於這樣的客觀存在,針對邊緣旅游區的旅游發展特點,分別從邊緣旅游結構、功能、邊緣效應、資源整合協作等方面進行了理論體系的構建研究。

  由於旅游行為在很大程度上不同於其他常規經濟活動,其活動空間規律和區位佈局的選擇也形成了特有的旅游區位現象。學者們在將區位理論與旅游研究的結合中,嘗試建立旅游活動特殊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的構建絕不應按城市城鎮體系商業網點的發展模式來運行。畢竟旅游產品的流通方式與普通商品的流通方式不一樣,消費構成和消費的對象也明顯不同。學者們首先對旅游區位模式構建依托的理論進行了探討。羅許伍(2005)基於王瑛、王錚提出的旅游效用模型,闡述了利用“環線一一組團”方式構建旅游區位的思想。楊銘鐸(2008)針對黑龍江省的農業旅游項目區位模式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資源依托型、都市依托型、景區依托型、線路依托型等4種農業旅游區位發展模式。

  微觀層面的研究主要是旅游企業的選址、旅游點選址研究。旅游企業區位研究中,飯店選址的研究較集中,王進(1997)的“玉溪紅塔大酒店選址評價”、程暉(2003)的“論名山景區中賓館選址的合理性”、文吉(2004)的“中國星級酒店空間佈局研究”以及李飛(2005)的“珠江三角洲城市星級飯店空間佈局分佈影響因素研究”等都屬這種類型的研究成果。

  薛瑩等(2005)以上海春秋國際旅行社為例,歸納它在國內巨集、微觀選址方面的經驗,初步分析了與旅行社空間區位選擇有關的一些因素,包括對市場成本等一般性因素的分析和對行為等特殊性因素的分析;最後,提出旅行社的區位擴張不僅要重視物理空間,也要重視網路信息空間。程紹文(2009)研究了我國旅游網站空間分佈的區域差異和空間規模結構特征,總結了旅游網站空間分佈主要由旅游企業和旅游者兩個因素的推拉動作用而形成的動力機制

  卞顯紅在其博士論文中比較系統地闡述了旅游企業空間區位選擇理論,一是借鑒費用最小化區位論,二是借鑒利潤最大化區位論。安虎森(2004)根據史密斯的區位理論提出旅游企業利益空間區位選擇理論,也是基於旅游企業費用(包括固定成本分攤及其他各種經營成本與費用等)和旅游企業收入的空間相互作用討論的,同時認為旅游企業經營能力也會影響到其空間區位選擇。

  在眾多的旅游形式中,城市旅游成為迅速發展的旅游形式之一。城市商業游憩區的選址問題受到了學者們的關註。於婷婷(2009)就以重慶主城區為例做了城市RBD的選址研究,提出了RBD選址的一套評價指標。指標確定為4個一級指標、18個二級指標。}

  3.開闢新的研究領域

  由於旅游資源並不豐富的地區進行旅游開發的意願普遍高漲,並且開發也不乏成功的案例,因此,基於開發實踐,許春曉(1993)提出了旅游資源非優區概念並著意尋找其適合的開發道路與戰略。要軼麗(2002)基於對旅游區位非優區現狀的剖析,以山西運城市為例,提出了旅游區位非優區旅游業發展的動力機制。這是傳統區位論沒有研究過的視角,在旅游區位研究領域屬於創新性的研究。

旅游區位論的實踐應用[2]

  旅游活動在地域上結構合理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也是旅游開發與規劃中的一個重要實踐問題。

  陶小平(1992)運用旅游業區位論的基本思想,把傳統區位論的區位因數直接應用於對綿陽的分析,通過對其旅游業三大區位因素的分析評價,論述了綿陽旅游業應實施資源與客源並舉的佈局類型。王瑛、王錚(2000)結合雲南省的旅游業研究提出了一個旅游業區位模型。研究發現,旅游地分佈存在一種類似杜能環的旅游業區位結構,以旅游集散地為中心,由內向外,依次為“歷史古跡帶”、“奇異風景帶”、“旅游業滯帶”和“自然風光與民族風情帶”4條環帶狀分佈。認為這種結構是廖什理論不能解釋的,需要應用邊際效用模型。2003年他們又對貴州省境內的旅游景區進行了區位分析,檢驗了他們的理論,併進一步修改了該模型,用特色資源帶代替原來模型中的滯區。

  旅游區位對旅游市場影響的研究也是研究重點。朱銀嬌(2005)認為旅游區位從資源區位、客源區位、交通區位等3方面對區域旅游市場產生重大的影響,這3種區位又是一個具有互動關係的體系。梁雪松等(2005,2007)人通過調查問卷、數理分析等手段,以孫根年先生劃分的4個旅游區位為主,對桂林、西安旅游市場開發的空間佈局和旅游線路優化組合的模式進行了研究,用以指導開發兩地的日本入境市場。在研究西安時,又特別根據西安的實際情況加入了文化區位分析。

  對於旅游區位選擇的研究,類型比較豐富,如鄉村旅游、旅游服務網站、研究方法、城市旅游等。

參考文獻

  1. 郝帥帥.旅游區位理論研究[J].區域旅游:創新與轉型——第十四屆全國區域旅游開發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海南國際旅游島大論壇論文集,2009
  2. 2.0 2.1 胡曉艷,師守祥.旅游區位論研究綜述[N].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9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旅游區位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