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列昂·瑟斯頓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路易斯·列昂·瑟斯頓(Louis Leon Thurstone,1887~1955) :美國心理學家和心理計量學家,美國心理測量學會的創立者之一,並任第一屆心理測量學會主席。瑟斯頓在測量理論、社會評價和人格等理論的應用方面均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目錄[隱藏] |
路易斯·列昂·瑟斯頓(Louis Leon Thurstone)出生於美國芝加哥,在瑞典度過他的童年時代,1912年回到美國,進入康奈爾大學攻讀電氣工程學位。當他還是學生時,便發明瞭電影放映機,並獲得專利。這引起了愛迪生的註意,從而使他成了愛迪生的助手、在愛迪生的實驗室工作時,瑟斯頓逐漸對聲學問題、感覺心理學和感覺的客觀測量發生興趣,導致他考入芝加哥大學攻讀心理學研究生。1917年瑟斯頓在該校獲得博士學位。
之後,瑟斯頓應聘於卡內基理工學院任心理學系教授和主任,在那裡呆了8年以後,回到芝加哥大學,擔任心理學教授達28年。他一生的最後3年受聘於北卡羅來納大學,任心理測驗實驗室第一任主任。該實驗室現在以他的名字命名。1932年,他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36年創建心理測驗學會,並擔任第一任主席,1938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瑟斯頓因其心理測量理論而著名。他把測量理論用於心理物理學、認知能力、態度、社會判斷和人格等方面,並做出了許多貢獻。他主要發明瞭為心理變數的測量所制定的間隔與比例量表的方法。他第一個指出了比納的智力年齡(MA)作為智能量度概念以及經過計算作為智力年齡與實際年齡(CA)的比例的智商在心理測驗學方面是不適當的(1926)。智力年齡有不如人意的特性,即它可以表示兩種完全不同的情況:特定年齡的兒童的平均測驗得分,或獲得特定得分的兒童的平均年齡。在智力年齡的這兩個含義之間沒有合理的選擇基礎。因此,瑟斯頓認為,百分比等級或標準分應該取代智力年齡和智商,這一做法已經被所有現代測驗所採用(現在大多數智商得分都是人口平均數10O,標準差15或16的標準分)。瑟斯頓還發明瞭智力測量的比例量表。他通過推測量表上向下直至為軍的變化,根據測量量表來估計智力的絕對零(1928);0智力被規定為個別差異完全消失的能力水平。
瑟斯頓的另一個貢獻是他對因素分析的研究。當有一個以上因素時,斯皮爾曼的因素分析方法便出現概念局限性和數學難度,從而使瑟斯頓的多因素分析發展成為心理測驗學的一大工具。當時,他的多因素分析對於分析包含若幹因素的大相關矩陣是必需的。雖然隨著電子電腦的出現,他的因素提取的矩心法已經由更精確但計算更困難的方法(例如主要成分分析和主要因素分析)所取代,但是其多因素理論還是有生命力的。瑟斯頓通過把50多種不同的智力測驗中的相關矩陣提供給多因素分析,提取一些他稱之為“基本智力”的因素。他為每一個因素設計了相對“純因素”測驗,例如言語理解、推論、言語流暢、數字、空間想象、知覺速度和聯想記憶等。斯皮爾曼的g(一般能力)因素似乎在瑟斯頓的分析中消失了,這一度成為英國和美國心理測驗學家之間激烈爭論的問題。瑟斯頓說明,基本智力本身是正相關的,當它們是被分析的因素時,斯皮爾曼的g便恢復為次級的或超因素的,這時這一衝突才得到解決。事實已經證明,不可能構成瑟斯頓的基本智力純因素測驗,因為它們並不測量斯皮爾曼的一般能力。通常,每一種測驗都難迴避一般能力,儘管這種測驗是專門設計來測量特殊因素的。因此純因素測驗至多只測量一般能力加一個基本能力。
瑟斯頓對因素分析的最重要貢獻是“單一結構”原理,即因素軸旋轉(或矩陣的主要範圍)的標準,因素軸旋轉會導致一系列因素,每一種因素都對一些測驗有很高的負載,而對其餘測驗幾乎沒有負載,這一標準是對因素進行心理學說明的一個條件。單一結構原理支配著現代電腦化的因素分析方法如凱澤的廣泛使用的可變最大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