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時報》全球MBA排名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2008年《金融時報》全球MBA排名 ( Financial Times Global MBA rankings 2008 )
全球100頂尖全日制MBA課程 (The top 100 full-time global MBA programmes)
目錄 |
在今年《金融時報》全球MBA排行榜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蟬聯第1,英國倫敦商學院從去年的第5名升至第2名,中國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連續兩年名列第11名,香港科技大學排名第17,而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和管理學院首次進入全球商學院100強,名列第41名。
英國《金融時報》2008年全日制MBA課程排名的編製過程始於2007年7月份。全球總計有156所符合參評條件的商學院接受調查。符合參評條件,意味著相關商學院必須獲得國際商學院聯合會(AACSB)、工商管理碩士協會(AMBA)或歐洲質量發展認證體系(EQUIS)等機構的國際認證;其全日制MBA課程必須運營至少5年以上;而且首屆MBA學員的畢業時間必須至少在3年前。
此外,該商學院在3年前及此後每一年畢業的學員數量必須至少有30人。
今年,英國《金融時報》向這156所商學院2004屆的2.3657萬名學員發出了網上問卷。今年有48%的學員回覆了問卷。去年的回覆率為44%。在今年參評的156所商學院中,有39所商學院因畢業生數據不足而被排除。根據英國《金融時報》設定的回覆標準,每班必須至少有20%的人回覆問卷,且絕對最低值為20份回覆。英國《金融時報》對剩下的117所商學院進行了排名,最終的榜單顯示其中前100名。
這些排名根據兩個主要來源的數據整理得出:校友和商學院。兩套數據採用兩份不同的問卷收集得到。排名所用的指標分三大類:校友薪資和職業發展,商學院及其MBA課程的多樣性和國際化程度,以及商學院的研究能力。
決定排名順序的指標有20項,來自校友問卷調查的數據用於得出其中8項,從“加權薪資(美元)”到“就業成功率排名”、“校友推薦排名”和“國際流動性排名”。在這8項指標中,有7項指標的數據綜合了英國《金融時報》在3年裡收集的數據。2008年MBA調查收集到的數據在總分中占50%的權重。2006年和 2007年排名的數據各占25%的權重。若只有兩年的數據,則權重比例為60%:40%或70%:30%,取決於信息來自2008/2007年還是 2008/2006年。“物有所值排名”只基於2008年MBA數據。
榜單中前3項指標考查校友薪資,其中兩項指標在商學院最終排名中所占權重最大:“加權薪資(美元)”和“薪資增幅百分比”。這兩項指標合計占最終得分40%的權重。在薪資數據用於最終排名之前,這些數據都必須經過下列過程的處理:
- 首先剔除那些在非營利及公共服務行業工作、或仍為全日制學員的校友的薪資數據。
- 然後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提供的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比率,將其餘的薪資數據換算成具備同等購買力的美元數據。
- 完成購買力平價換算後,剔除薪資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再計算出每一所商學院的平均薪資。
對於規模較大的商學院來說,平均薪資經過加權處理,以反映不同行業之間的薪資差異。英國《金融時報》計算在每一個行業工作的所有回覆者百分比,得出加權數據。這些百分比然後用於計算商學院的整體平均薪資,其中包括各行業的平均薪資。榜單中顯示的薪資數據,均為按購買力平價換算成美元的數據。
“薪資增幅百分比”的計算,是根據各商學院學員從入讀MBA前至2007年的美元購買力平價薪資增幅。這段時間為4年或5年。
11項評比指標的數據來自商學院提交的問卷。它們包括“畢業3個月後就業率(%)”數據,以及從“女性師資比例(%)”到“外籍理事比例(%)”、從“國際經驗排名”到“FT博士排名”等各項指標。
榜單中最後一項指標“FT研究排名”基於英國《金融時報》編製的資料庫。這些數據是英國《金融時報》根據各商學院師資在40份國際學術和業內刊物上發表的文章數目統計出來的。根據論文數量給相關商學院評分,但得分亦根據師資數量進行加權,使師資規模較小的商學院不致因為論文發表數量少而受影響。研究排名占最後得分的10%。
各項指標中的數據經過計算後,最終結果按照欄目依次轉換成Z得分,即對錶中每一指標分別進行Z得分的計算。Z得分計入同一指標下各商學院之間的得分差異,以及從首位到末位商學院之間的得分分佈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