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序編碼法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順序編碼法的概述[1]
順序編碼法是指從小到大,或者從大到小對業務對象按序編碼的編碼方法,順序編碼是編碼設計的基本技術。
假設前一個業務對象的編碼為X…X(註:X為編碼字元),那麼下一個業務對象的順序編碼就是X…X±n。+n表示增序編碼,-n表示降序編碼。如果n>1,就採用了跳碼技術,騰出±1、±2、……、±(n-1)n-1個編碼空間給其他業務對象編碼。
順序編碼一般是定長編碼。適用於對實體數目較少的基礎業務對象進行編碼,比如部門;是最簡單的編碼方法;業務對象較多時,容易對同一個基礎業務對象實體重覆編碼的情形。
順序編碼法的主要優點[2]
順序編碼法的主要優點是:①編碼簡單,代碼的點位少,容易設計;②便於利用代碼對編碼對象進行控制和管理。由於每個編碼對象都有一個確定的代碼,而各個代碼之間沒有間隙,因此便於對編碼對象進行控制。在會計信息系統中,如合同號、支票,發貨票、領料單號和其它許多單據。常採用這種事先按順序編號的方法,以便於對這些單據進行控制和管理。
這種編碼方法存在如下缺點,①增刪代碼不太靈活。由於編碼對象是按數字的自然順序連續編號的,代碼之間沒有間隙,設計好的代碼沒有彈性,因此,要增加代碼時,只能放在末尾,而刪險代碼則會造成碼的間斷性;②不便於分類。由於這種編碼的方法缺乏邏輯基礎,碼的本身不能說明數據的任何特征,不能作為分類的標誌,機器處理比較困難,這種編碼方法在處理對象(編碼對象)比較少,其內容在較長期間內不變動的情況下才適用。它一般經常與其後編碼方法組合使用,作為其它碼分類中細分類的一種輔助手段。
- ↑ ERP系統基礎數據編碼指南. 2008-4-25
- ↑ 郭道揚.會計百科全書.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