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領導職務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隱藏] |
非領導職務指除了領導職務以外的公務員,有辦事員、科員、副主任科員、主任科員、助理調研員、調研員、助理巡視員、巡視員。
(一)分類標準
領導職務與非領導職務以是否掌握領導權為劃分標準,顧名思義領導職務公務員擁有領導權,而非領導職務公務員不具備領導權簡單地說。領導職務指處於一線的公務員,非領導職務包含一線的公務員和二線的公務員。
(二)所持原則
在我國無論是領導職務,還是非領導職務公務員都得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當管幹部的原則,不實行政治中立。
(三)路徑依賴
從理論上講,我國領導職務與非領導職務的劃分形成了兩條路徑,即公務員既可以走領導職務路徑,也可以走非領導職務路徑。但實際上非領導職務路徑走不通。從領導職務與非領導職務設立的初衷看,後?條路徑就被堵死了另一方面一般來說,公民考錄進入公務員隊伍只能擔任副主任科員以下的非領導職務,因此實際上我國公務員的發展路徑是交叉的,即“進入一一非領導職務一一領導職務一~非領導職務一一退出”。非領導職務是公民進入公務員隊伍的初始階段和必經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優秀者將脫穎而出被提拔到領導崗位,成為領導職務公務員,這是輝煌階段;時光流逝,年齡等原因逐漸退居二線,又回到了非領導職務崗位。但可以享受同等的待遇,從而為退出公務員隊伍作准備。從路徑依賴看前後兩個“非領導職務”在等級和層次上決非相同,而是一種提升,後一個非領導職務在級別上往往高於前者。
(四)考錄範圍
一般來說,領導職務不實行考錄,主要通過選舉或任命產生。當然也有例外,近年來副廳級以下的領導職務也可以通過公開考錄進行補充。非領導職務從發展路徑看有兩種情況:從公民進入公務員隊伍擔任非領導職務屬於考錄範圍,須經公開考試、競爭擇優,但是退居二線從領導職務到非領導職務就順理成章、暢通無阻,無需考試。西方政務類是通過選舉或任命來產生,比如選舉獲勝的政黨進行組閣,這不納入考錄範圍。另外一些不宜進行公開考錄而被政府雇佣的事務類官員,例如美國的非職類人員,這部分也被排除考錄範圍之外。除此之外的事務類官員凡進必考,被法律、法規嚴格規範。
領導職務與非領導職務的設立是為了協調官員之間的利益衝突,順利推進改革的權宜之計,經過《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的法律化最終確定下來。領導職務與非領導職務的分類減少了機構改革的阻力,在行政改革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符合了中國的特殊國情,如不實行政治中立。但是領導職務與分領導職務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弊端,在分類上仍存在諸多明確的地方。公務員身份在領導職務與非領導職務之間的穿梭與游離,使得對公務員的管理越來越複雜。公務員範圍的擴大,囊括了黨委、政府、人大、政協、司法,也難怪((公務員法》就對公務員的管理機構一宇未提。
另外從職位分類和品位分類的角度看,儘管二者各有利弊,但總的來說職位分類優於品位分類,更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當然職位分類也不斷吸收和借鑒品位分類的一些優點,如建立高級行政職務,但職位分類成為一種趨勢。然而領導職務與非領導職務的劃分從其初衷看難逃“因人設事”之嫌,難逃“以人為中心”的干係,違背了職位分類的精神和宗旨,即以事為中心,因事設人。既然職位分類是大勢所趨,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的公務員制度建設,都將會一步一步地朝職位分類靠攏,不只是形式上的趨同更重要的是實質上的趨同。而領導職務與非領導職務的分類卻留下了品位分類的烙印,雖說我國公務員制度的發展和完善不能照抄照搬政務類與事務類的劃分模式,但借鑒其合理成分尋求更為科學的分類方式則勢在必行。
- 顏明,李俊傑.淺析領導職務與非領導職務(A).科技資訊.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