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非損失說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非損失說[1]

  非損失說是指損失說不能全面概括保險的屬性,應擺脫損失的概念換個角度解釋保險。

非損失說的種類[2]

  (一)技術說

  此說以技術的特殊性作為保險的實質。它認為保險是把可能遭受同樣事故的多數人組織起來,測定事故發生的概率,按照這個比例進行分攤,根據概率論的科學方法,測定分攤金額要有特殊技術,這就是財產保險人身保險的共同特點。義大利學者費芳德是這一學說的代表。與過去學說相比,此說重視計算分攤金額這一特殊技術,是其進步。

  (二)欲望滿足說

  此說以保險能滿足經濟需要和金錢欲望來解釋保險的性質。認為被保險人以繳付少量的保險費為代價,在災害事故發生後能取得全部或部分補償。實際上,此說是由損失補償說發展而來,以滿足代替補償,以需要代替損失。此說的代表人物是義大利的高彼和德國的馬內斯。

  (三)經濟確保說

  此說認為,現實生活中偶然事件的發生將導致經濟生活的不安定,保險集合多數經濟單位,形成最經濟的後備基金,使被保險人可能遭遇的事故的損失得到經濟上的保障。就是說,所有參加保險的動機,都是使不確定的未來的災害事故得到經濟上的保障。這一學說的代表人物是日本學者小島昌太郎和近藤文二。

  (四)二元說

  該學說的代表人物是德國學者愛倫伯格。這一學說認為,財產保險與人身保險不應作統一解釋,財產保險合同是以損失賠償為目的的,人身保險合同是以給付保險金為目的的。保險應當把Insurance和Assurance區分開來。Insurance是指任何不確定事件可能發生和造成損失的合同,Assurance則是指必然發生或損害必然出現的壽險合同,兩者只能擇其一。

  (五)金融說

  該學說的代表人物是日本的米谷隆三和酒井正三郎。這一學說認為,保險與金融一樣,是一種互助合作基礎上的金融機構,它起著一種融通資金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尹成遠,閆屹主編.保險學[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年09月第1版
  2. 姚海明主編,段昆副主編.保險學(第2版)[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KAER,y桑.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非損失說"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