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飽和指數理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零售飽和指數理論(The Index of Retail Saturation Theory)
目錄 |
零售飽和指數理論是指通過計算零售市場飽和指數來測定特定的商圈內假設的零售商店類型的每平方米的潛在需求[1]。該理論由哈佛商學院於20世紀80年代提出。
該理論實質上是通過計算某一地區內零售飽和指數的大小,來確定該地區零售店鋪數量的情況,進而確定是否適合開店。
零售飽和指數理論的公式[1]
飽和指數是通過需求和供給的對比測量商圈內零售商店的飽和程度。需求和供給的相互影響及作用創造市場機會。其公式為:
IRS=需求/賣場面積=(H·RE)/RF
式中:
- IRS:某商圈內某類商品的零售飽和指數;
- H:商圈內的家庭數量;
- RE:商圈內每個家庭對某類商品的年支出金額;
- RF:某類商品的現有營業面積。
零售企業必須對所擬選的地區進行比較評估,觀察飽和指數的高低。一般來說,飽和指數高,意味著零售潛力大,而飽和指數低意味著零售潛力小。
零售飽和指數理論實例分析[2]
例如,某一零售商計劃開設一家連鎖店,經過初步調查分析,擬選了三個地區,決定從三個地區中選擇一個適合建5000平方米的連鎖店的地區。根據預測,它所建的連鎖店每平方米必須帶來20元的銷售額,以實現盈利。在這樣的條件下,它對三個地區的零售飽和指數進行了測算,見下表。
表:三個地區的零售飽和指數測算表
項目 | 地區 | ||
A | B | C | |
需要該商品的顧客購買人數/人 | 30000 | 15000 | 5000 |
顧客平均購買額/元 | 20 | 24 | 30 |
經營該商品的營業面積/平方米 | 15000 | 10000 | 2500 |
零售飽和指數 | 40 | 36 | 60 |
零售飽和指數越高,表明市場未飽和程度越高,從計算結果看,C區的零售潛力高於A、B兩地區,是零售商開設連鎖店較為理想的地區。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