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位經營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錯位經營(Multi-Position Management)
目錄 |
錯位經營(Multi-Position Management)即把多家經銷商的產品分為“公共產品”和“錯位產品”。公共產品是所有經銷商都經營的產品,它的特點通常是銷量大、渠道滲透力強、品牌影響力高。公共產品通常是能為經銷商“帶貨”的產品,即通過公共產品帶動其它產品銷售。公共產品的市場推廣工作必須由廠家親自做,沒有任何一個經銷商會願意投入去做公共產品。廠家還必須做好協調和市場維護工作,避免經銷商透支公共產品。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根據自身的資源組合和利用效率,選擇區別於競爭對手的發展重點進行聲場和經營,經營業態彼此錯落有致,形成錯位經營,默契地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從而避免價格戰、產品戰和廣告戰,尋求共同的發展。
(1)經營時間上的錯位: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應該像老鷹、貓頭鷹實行白天和黑夜的時間錯位。
(2)經營空間上的錯位:所有的商業、企業不一定都往繁華的市中心鑽,應該像沼澤地中的草類那樣,各自選擇有利於自己發展的生存空間。
(3)經營功能上的錯位:包括經營規模、檔次、業態、類別、文化、形象、營銷、服務上的等等錯位[1]。
所有的企業要根據當地購買力的不同情況,採取多種經營業態結合的合理佈局,各自選擇好自己的生態位,各就各位避開過度的殘酷競爭。
錯位是不同經銷商壟斷經營的產品,也是經銷商的主要利潤來源。錯位經營的產品由經銷商獨立開發與維護市場,相互不影響。錯位經營的產品通常不是銷量最大的產品,但可能是利潤最高的產品。錯位經營最大的好處是,利用廠家和多個經銷商的力量共同開發一個巨大公共市場平臺,然後各個經銷商在平臺各自獨立地唱戲,互不幹擾,但相互促進。
國人喜歡一哄而起的風格曾經受到普遍的指責。有位經濟學家講過一個生動而有趣的故事如果一個猶太人在美國某地開了一間修車店,那麼第二個來此地的猶太人定會想方設法在那裡開一間飲食店而中國人則截然相反,如果一個中國人在某地開一間修車店,第二個、第三個來此地的中國人,則往往開的也是修車店。
在角逐激烈的市場上取得成功的經營者,大都有“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獨立個性,他們的經營思路,已步人一種“避免競爭”的更高境界,因為一味競爭,“對手”不但甩不開,還會緊抓不放,弄得精疲力盡,兩敗俱傷而避免競爭好像先天具備了一種“親和性”,避免四面樹敵。缺乏創新曆來是中國商家的通病,在價格戰中付出慘烈代價的同時,商家們是否也該對自己的執著進行反思呢錯位經營為商家們提供了一個新思路[1]。
錯位是不同經銷商壟斷經營的產品,也是經銷商的主要利潤來源。錯位經營的產品由經銷商獨立開發與維護市場,相互不影響。錯位經營的產品通常不是銷量最大的產品,但可能是利潤最高的產品。錯位經營最大的好處是,利用廠家和多個經銷商的力量共同開發一個巨大公共市場平臺,然後各個經銷商在平臺各自獨立地唱戲,互不幹擾,但相互促進。
我們都知道同一物種之間的競爭是最慘烈的。這是因為相同的物種所需的生存空間和食物是相似的。就像企業競爭市場一樣,可能企業的產品剛剛進入市場時還沒有競爭對手。隨著產品的日益增多,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市場,競爭就形成了。
如何才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幸免於難呢?其實,自然界中的物種和諧共存,就已經給了我們啟示。在動物界,很多動物為了避免因搶奪食物造成的傷害,會自覺地規避開其他動物覓食的時間,或者改變對食物性質的依賴。不同的動物所需的食物不同,有吃肉的就必然會有吃草的,有白天出來覓食的,就會有晚上出來找食物的。這就是一種錯位生存的現象。
市場競爭也是如此,幾個企業共同爭奪一個市場,可能會造成市場崩潰,把所有企業都陷入困境中。這時企業就需要學會錯位經營,可能同樣是在汽車行業,不同的是一個企業是從事汽車銷售的,另一個行業時從事汽車裝飾的,這兩個企業不但不會競爭客戶資源,甚至可以聯合起來共同發展。比如說,買車可以贈送車飾等等,這樣相互扶持,將會讓企業在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長久。
徐家匯賣場
上海是中國錯位經營的發源地。早在九十年代初,上海各商家為避免雷同,針對不同層次的顧客推出各具特色的經營方式。比如在上海徐家匯鬧區,同樣賣服裝,有的商場專賣進口名牌,有的只銷港澳系列,有的推出國貨精品,因為滿足了不同的消費需求,各商家經營業績都頗出眾。
錯位經營的策略來自“換位思考”。上海商家正是換到同行的位子上,換到消費者的位子上重新思考過,才會有兼顧自身、同行和消費者三方利益的“正位”,從而推動上海整個商業結構的調整。因此,“位”是十分微妙的。換一個位,就會有全新的思考,有獨到的決策[1]。
洋河藍色經典
酒行業也有一些善於在競爭中錯位經營的企業,它們最終能夠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對市場發展不同階段需要採取不同錯位方式的道理瞭然於心。 比如洋河藍色經典,在酒行業一窩蜂追求產品包裝定位的大紅大紫之時,另闢蹊徑,藉助“藍色”開展差異化的“色”營銷。同時,側身讓開了茅臺、五糧液等強勢名酒在傳統名酒流通渠道的鋒芒,轉向關係營銷和“汽車後備箱”求解,從而在一“側”一“錯”間,贏得了市場成功,也贏得了行業尊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