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堆悖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谷堆悖論認為:一粒穀子是不能形成谷堆的,再加一粒也不能形成谷堆,如果每次只加一粒穀子,而每粒穀子都是不能成為谷堆的,所以,穀子是不能形成谷堆的。
從真實的前提出發,用可以接受的推理,但結論則是明顯錯誤的。它說明定義“堆”缺少明確的邊界。它不同於三段論式的多前提推理,在一個前提的連續積累中形成悖論。從沒有堆到有堆中間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解決它的辦法就是引進一個模糊的“類”。
這是連鎖悖論中的一個例子,歸功於古希臘人Eubulides,後來的懷疑論者不承認它是知識。“Soros”在希臘語里就是“堆”的意思。最初是一個游戲:你可以把1粒穀子說成是堆嗎?不能;你可以把2粒穀子說成是堆嗎?不能;你可以把3粒穀子說成是堆嗎?不能。但是你遲早會承認一個谷堆的存在,你從哪裡區分他們?
它的邏輯結構:1粒穀子不是堆,如果1粒穀子不是堆,那麼,2粒穀子也不是堆;如果2粒穀子不是堆,那麼,3粒穀子也不是堆;
………
如果99999粒穀子不是堆,那麼,100000粒穀子也不是堆;因此,100000粒穀子不是堆。
按照這個結構,無堆與有堆、貧與富、小與大、少與多都曾是古希臘人爭論的話題。
這是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問題.但是量與質沒有絕對的分割線。從量變引起質變,我們可以知道一粒谷一粒谷地加上去,我們最終可以得到一堆谷。但是是一堆谷與不是一堆谷之間卻沒有絕對的分割線。我們可以人為地定義達到100000粒谷為一堆,但我們也可以人為地定義99999粒谷為一堆谷。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定義只是近似地反映了這樣的一個事實。為了更準確地反映這個,我們可以在是一堆谷和不是一堆谷之間設立一個模糊的界線。比如設處在90000至100000之間的谷可以叫作一堆谷也可以不叫作一堆谷,但是這裡面還是有兩個界線的。所有的這些設定都只是近似地反映了這一事實而已。只是有些設定更精確些,但都是正確的,從根本上來說,我們的任何正確思想都只是近似地反映了客觀世界而已。
之所以稱作“谷堆悖論”,是因為沒有註意到下列數學細節:“相等”關係是可傳遞的,而“相似”關係不是可傳遞的。從“甲等於乙”和“乙等於丙”可以推出“甲等於丙”;從“甲相似於乙”和“乙相似於丙”則不能推出“甲相似於丙”。
評論(共11條)
沒看明白
我覺得可以用這個詞條的最後一句話來表明其想表達的:我們的任何正確思想都只是近似地反映了客觀世界而已
其實這個東西是因語言表達和真實數字(客觀事實)之間的矛盾,是一個、兩個、500個穀粒,還是所謂的“一堆”穀粒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都可數清楚它的穀粒數量,就好像不論工資高低,都有一個確切的工資數,但是在人類語言中為了簡單描述,通常會對此劃分模糊的界限,如“工資高”、“工資低”甚至“中等工資”,但是彼此之間的界限卻是模糊的,這就是所謂的谷堆悖論,除非人類間的交流能完全機器化快捷精確,比如“工資10000”、“工資100001”、“工資100000000023”。。。 另一方面,人類常用等級劃分來解決不同程度的問題,而數量是連續的,但是人類語言劃分的等級是模糊的,就算用區間描述,比如3000元以下為低收入人群,應該享受補貼,那領3001元的人怎麼辦? 其實“程度”一詞正好是谷堆悖論的體現。
一粒是數量描述,一堆是數相(像)描述,兩種不同的描述方式。粒是堆的次級,一粒等於一堆,一堆谷也等於一堆玉米,但是一粒谷不等於一粒玉米。這是一個忽略語言細微差別的悖論,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谷堆悖論就是人們對‘堆’這個概念缺少明確的‘量’的定義
贊同
沒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