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態度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職業態度(Professional Attitude/Occupational attitude)
目錄[隱藏] |
職業態度主要是指從業人員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看法以及所表現的行為舉止。職業態度包括選擇方法、工作取向、獨立決策能力與選擇過程的觀念[1],簡而言之,職業態度就是指個人對職業選擇所持的觀念和態度。
就其本質而言,職業態度就是勞動態度,它是從業人員對社會、對其他社會成員履行職業義務的基礎,具有經濟學和倫理學的雙重意義。
與職業態度有關的理論基本上有兩大部分,一為職業發展理論,另一則為職業成熟理論。
人名 | 年代 | 相關論點 |
---|---|---|
Roe | 1957 | 早期發展經驗對職業選擇之影響有 1.來自愛、保護和要求的孩子,傾向選擇與人有關的職業。 2.來自排斥、忽視和不關心家庭的孩子,傾向選擇與人不產生關係的職業。 |
Super | 1969 | 1.職業選擇乃是個人自我關時計劃的一轉發展過程。 2.每個人都適合某些職業,每種職業也都需要某種人格特質。 3.個人職業的類型,受到家庭社經地位、精神能力及機遇的影響。 4.工作的滿足有賴於個人為其能力、興趣、人格特質和價值尋得適當的出路。 |
Holland | 1973 | 職業選擇為人格的反應,而職業興趣即人格於學業、工作、休閑活動的表現。 |
Crites | 1974 | 職業成熟度是指個人在職業發展歷程中,對職業選擇涉入的程度、對工作的看法、作職業決定的獨立性、職業喜好的因素,以及對職業選擇歷程的概念等之發展程度。 |
Herr & Cramer | 1984 | 影響職業選擇的因素有四:(1)個人的價值(2)情緒的因素(3)教育的量和類別(4)環境壓力下,現實的影響。 |
林幸台 | 1993 | 以問題解決的方式協助個人決定作職業的選擇,以具體的決策步驟,協助個人作最佳的抉擇。 |
由上述職業態度的意涵及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論點,將影響職業態度的因素歸納為以下四大類:
1、自我因素
自我因素包括個人的興趣、能力、抱負、價值觀、自我期望等。職業態度的自我因素與職業發展過程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因為個人因素的形成多與其成長背景相關,個人價值觀是在成長過程中一點一滴慢慢養成的。個人若能對自我的各項因素有深入的瞭解,將能瞭解何種職業較適合自己,較能作出明確的職業選擇。個人在選擇職業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也是個人興趣、能力、抱負、價值觀、自我期望的一種反應的表現。但若只是依照自我因素來選擇職業,有時難免會產生與社會格格不入的感覺,因此,在選擇職業時仍必須考慮其它相關因素。
2、職業因素
包括職業市場的需求、職業的薪水待遇、工作環境、發展機會等。就理想而言,興趣、期望、抱負,應該是個人選擇職業的主要依據,但是,事實上,卻必須同時兼顧自我能力,以及外在的社會環境、職業市場動態等。對職業世界有越深的認識,就越能夠掌握真確的職業訊息,也可以獲得比較切合實際的職業選擇。相反地,對職業認知有限的人,甚至連何處有適合自己需求的工作機會都不清楚,更何況要作出明確的職業選擇。因此,個人對職業的認知會影響到個人的職業態度。
3、家庭因素
包括家庭的社經地位,父母期望、家庭背景等因素。由國內外研究看來,家庭教育對個人發展影響的數據數據並不明顯,但是,不論父母的學歷高低、社經地位如何,大多數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擁有比自己高的學歷,從事比自己有發展的工作。因此,在做職業選擇時,家人的意見通常會影響的個人的職業態度。
4、社會因素
包括同儕關係、社會地位、社會期望等因素。在職業發展的過程中,個人的最終目標是在其職業上能有所表現,有更多的人希望自己能成為社會中有身分、有地位的人,以目前的社會現象為例,一般人認為醫生、律師、藝術家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清潔人員好象就是不入流的工作,雖然這並不是正確的觀念,但或多或少也影響了個人的職業態度。
- ↑ 楊朝祥.《技術職業教育辭典》[M].三民書局
一樓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