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相對指標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研究社會經濟現象總體時,不僅要掌握其總量,而且要揭示總體內部的組成數量表現,亦即要對總體內部的結構進行數量分析,這就需要計算結構相對指標。
結構相對指標就是在分組的基礎上,以各組(或部分)的單位數與總體單位總數對比,或以各組(或部分)的標誌總量與總體的標誌總量對比求得的比重,藉以反映總體內部結構的一種綜合指標。一般用百分數、成數或繫數表示,可以用公式表述如下:
概括地說,結構相對數就是部分與全體對比得出的比重或比率。由於對比的基礎是同一總體的總數值,所以各部分(或組)所占比重之和應當等於100%或1。
在社會經濟統計中結構相對數應用廣泛,它的主要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可以說明在一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總體結構的特征。
例如,從表1中的資料可以看出,我國工業總產值構成的特點。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97》
2、不同時期結構相對數的變化,可以反映事物性質的發展趨勢,分析經濟結構的演變規律。
例如,從表2的資料中,可以看出不同年份的世界農業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呈現出平穩下降的趨勢,這也是伴隨經濟發展、工業化程度提高和社會進步而產生的必然結果。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1990年第5期
3、根據各構成部分所占比重大小,可以反映所研究現象總體的質量以及人、財、物的利用情況。
例如,文盲率、入學率、青年受高等教育人口比率等可從文化教育方面表明人口的質量;產品的合格率、優質品率、高新技術品率、商品損耗率等可表明企業的工作質量;出勤或缺勤率、設備利用率等,則可反映企業的人、財、物的利用狀況。
4、利用結構相對數,有助於分清主次,確定工作重點。
例如在物資管理工作中,採用ABC分析法,其基本原理就是對影響經濟活動的因素進行分析,按各種因素的影響程度的大小分為A、B、C三類,實行分類管理。採用這種方法的依據,就是根據對統計資料的分析,計算結構相對指標,如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