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可靠性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結構可靠性[1]
結構可靠性是指在規定的使用條件和環境下,在給定的使用壽命期間,結構有效地承受載荷和耐受環境而正常工作的能力。
結構可靠性的數量指標通常用概率表示,稱為結構可靠度。結構可靠性是一個廣義概念,通常包含結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兩個方面。
靜載和瞬態動載作用下結構可靠性研究的重點是結構的安全性問題,迴圈荷載作用下結構可靠性研究的重點則通常是結構的耐久性問題。
結構可靠性的兩個層次[1]
結構可靠性理論分為結構元部件可靠性理論和結構系統可靠性理論兩個層次。
1.結構元部件可靠性理論的研究起步於20世紀20年代,50年代前後開始引起廣泛關註。
2.結構系統可靠性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前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主要數學基礎是概率論、隨機過程理論、決策論、博弈論和組合數學,主要計算手段是有限元法、邊界元法和隨機網路分析技術。結構系統可靠性理論中的系統有兩個含義:第一,系統是由結構單元構成的具有一定功能關係的組台體。第二,系統失效有明確的演化歷程,失效過程中系統的拓撲結構將發生明確的變化。附加第二條限制性條款的原因是,對於隨機結構系統,如果在整個分析過程中假定其拓撲結構不發生演化的話,則其可靠性分析和元件的可靠性分析之問沒有本質的區別。
結構系統可靠性理論的研究之所以在20世紀8O年代前後才開始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系統失效過程中,其拓撲結構發生了變化,拓撲結構的變化使結構失效模式的識別和分析變得十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