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認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 種子認證(Seed Certification)
目錄 |
什麼是種子認證[1]
種子認證是對種子這一產品進行質量認證。種子認證可以理解為是保持和生產高質量和遺傳穩定的作物品種種子和繁殖材料的一種方案,是種子質量的保證體系。在歐美等國家種子認證被列入國家的種子法規,對種子質量的控制、種子的生產和貿易起到了很好的保證和監督作用。
種子認證是一種控制種子質量的制度,是由第三方認證機構依據種子認證方案通過對品種、親本種子來源、種子田以及種子生產、加工、標識、封緘、扦樣、檢驗等過程的質量監控,確認並通過頒發認證證書和認證標識來證明某一種子批符合相應的規定要求的活動。
通俗地說,種子認證是由第三方的認證機構通過以下兩個方面予以確認質量:一是通過對品種合格確認、系譜繁殖、過程式控制制、驗證等方式來控制種子的遺傳質量(品種真實性和品種純度)儘量保持至育種家原先育出的狀況和水平(這一方面國際上也稱為品種認證);二是通過認可種子檢驗室確認種子的物理質量(凈度、發芽率等)達到符合國家標準或合同的要求。
種子認證的起源[1]
種子認證制度起源於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的歐美髮達國家,最初目的是解決新育成的品種在推廣以後不久就㈩現了品種混雜或退化問題,實施後取得了很大成功。19世紀隨著育種工作的迅速開展,新品種不斷產生,為瞭解決這些新育成的品種在推廣以後不久就出現了品種混雜或退化現象,在種子學創始人諾培教授的“種子控制必須採取預防和保護行為”理念的啟發下,創建了種子認證制度。在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種子(品種)認證制度像雨後春筍一樣在歐美國家迅速建立;在20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種子認證制度已發展成為各國控制種子質量的主要途徑;20世紀60年代後,逐漸演變為雙邊、多邊互認、區域和國際種子認證制度。迄今為止,它仍然是國際種子貿易自由流通和實行“最低標準制”國家中種子投放市場的唯一被認可的方式,也是實行“標簽真實性”國家的種子質量管理方式之一。
種子認證工作程式[2]
- (一)新品種發放的管理
凡是大學農業種子試驗站、研究機構和私人種子公司育成的新品種,必須經過品種性能鑒定和試種,並經植物學家,育種家、病理學家、昆蟲學家、推廣農學家等有關專家的評審,最後經種子認證機構確認合格品種,才能發放。
- (二)種子繁殖和生產管理
通過育種家種子的擴大繁殖(即育種家種子一基礎種子一登記種子),對生產大田種植用的鑒定種子是很重要的。請求生產種子的機構和私人必須向種子認證機構申請,具有繁殖和生產種子的知識、技術和土地等條件,並經認證機構確認,並取得一種官方的種子標簽(育種家種子和基礎種子為白色標簽,登記種子為紫色標簽,鑒定種子為藍色標簽),才能進行各等級種子的繁殖和生產,確保種子質量。
- (三)種子繁殖和生產田質量管理——大田檢驗
為了保證繁殖和生產種子質量,種子認證機構必須對種子繁殖和生產田,進行田間檢查,主要檢查異品種、異作物、雜草等混雜情況以及隔離情況,以查明繁殖和生產種子的質量。
- (四)種子收穫質量的管理
對於認證的種子收穫應比其他種子更為小心。特別應註意,種子水分、凈度和機械損傷問題。在整個收穫過程應註意防雜、防傷和防變質,確保收穫過程不降低種子質量。
- (五)種子加工的質量管理
對於認證的種子必須通過有效的清選和分級,以除去異作物種子、雜草種子、稃殼,以及其他雜質,以滿足和達到認證種子凈度標準的要求,並且必須防止種子的機械損傷。
- (六)扦取代表性樣品管理
為了檢查種子質量是否達到認證種子質量標準的要求,必須按有關規程規定的扦樣程式,使用合適的扦樣器扦取代表性的送驗樣品,送到檢驗室進行認證種子的最後質量檢驗。
- (七)室內檢驗的質量管理
根據種子認證的種子質量標準要求,一般需要進行種子凈度、品種純度和發芽率等項目的測定。有時按種子認證當局的要求,還需進行種子檢疫。種子必須達到質量標準,否則不能確認認證合格的種用種子。
- (八)種子標簽管理
種子認證機構採用的種子標簽有兩種系統:大多數種子認證機構採用雙標制,即種子檢驗標簽和認證標簽;也有少數種子認證機構採用一種標簽,將種子檢驗結果(凈度、發芽率等指標)列印在認證標簽上,以滿足認證合格種子標簽規定的要求,並且必須將標簽附著在認證合格的種子批上。
- (九)市場銷售管理
大田種植用的已經鑒定的種子的銷售是種子生產者的重要工作。這種種子的銷售,對種子質量達標和享有良好的質量信譽是很重要的。
許多種子生產者為了避免發生種子過剩和缺少的情況,一般都同有關的銷售種子商或種子公司簽訂種子供需合同。這種合同需種子認證機構確認,並需交付有關認證費用。
根據合同規定進行種子生產有利於種子的正常供應和價格的穩定。綜上所述,種子認證工作要從原種種子質量抓起,環環扣緊,把好種子質量關,直至把優良品種的優質種子送到種植者手中,真正做好確保種子質量的工作,這實際上也就是我國種子質量管理機構所說的全面種子質量管理。
種子認證的作用[1]
英國的種子法規中明確規定,種子認證的目的是防止銷售帶有有害雜草種子的種子和未經純度、發芽測定和田間特性試驗的種子。並且給予購買者關於該種子的足夠和可靠的信息。
種子認證制度經過種子行業100多年的實踐和推廣,所發揮的巨大作用是舉世公認的,已成為種子質量控制和營銷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種子認證連同種子立法、種子檢驗、品種保護構築了種子巨集觀管理的核心,是為種子產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的有效途徑,也是種子產業中所推行的最成功的控制制度之一。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質量已成為占有和保持市場份額的首要因素。通過種子認證,在世界範圍內消除種子貿易中的技術壁壘,促進種子貿易的發展;通過種子認證,剋服第一方和第二方評價的缺陷,真正實現公正的、客觀的科學評價,保護了種子生產者和農民的權益;通過種子認證,能持續地提供優質高產的高質量種子,確保糧食安全,保證農業生產持續、健康的發展。
國內外種子認證現狀[1]
- 1.國外種子認證現狀
全球實施種子認證制度的國家非常普遍。截至2000年,參加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下簡稱OECD)種子認證的國家達48個,還有12個國家正在申請加入,依據OECD種子認證方案“只有在國內進行三年種子認證實踐並取得滿意結果的才可申請加入OECD種子認證”的規定,全球至少有60多個國家開展了種子認證活動,而且幾乎包含了所有種子生產的進出口大國。各國實施的種子認證,按法律性質可分為強制性種子認證和自願性種子認證兩類。強制性認證國家如歐盟國家,認證種子占70%—80%(其他為農民自留種);自願性認證國家如美國,認證種子占20%—30%。
在歐洲和加拿大,只有經過認證的種子才能進入市場。美國聯邦種子法雖然對銷售的種子不作上述要求,但各州對進口的種子都要求經過認證。美國在全國設有種子協會,每個州都有種子質量認證機構,根據州種子法及管理條例負責種子認證。州一級的種子認證機構有的設在農業廳,有的設在大學,也有的設在政府授權的非贏利機構,如州作物改良協會等。認證合格的種子由認證機構統一發放藍色認證標簽,粘貼在每袋種子的封口處。20世紀70年代前,美國幾乎所有的種子都要經過認證後再出售。70年代後,認證的種子比例越來越小。目前美國認證的種子比例為25%,其中小麥為80%。
德、法及其他歐盟國家的種子質量均實行強制認證制度,未經認證的種子不准出售。這項工作多數國家是由官方機構農業部執行的,法國則由種子苗木跨行業聯合會(GNIS)執行。德國的種子認證工作由各州的種子認證辦公室(SAS)負責。執行的是OECD規定的標準,實行真實標簽制。
各國既有自己獨立的種子質檢機構,又有與科研單位合作的質檢機構,如法國共有7個獨立機構,6個合作機構。除進行室內種子質量檢測外,還十分註重種子生產期間的田間質量控制。官方檢驗機構對每塊種子生產田均建立質量檔案,每次檢驗結果均記錄在案。每季種子生產除公司或代理公司派人檢驗外,每塊種子田官方至少檢驗3次,多則5—6次;每次檢驗由2人組成,同時不能固定人員、固定田塊,以免每次檢測時犯類似的錯誤。收穫後的種子抽檢也是由官方或GNIS進行的,所有的種子田都要經田檢和種子抽檢,合格後由官方或GNIS發放質量認證書。認證後的種子可在歐盟內各國流通。
- 2.國內種子認證現狀
為了加強種子質量管理,提高種子質量水平,農業部於1996年頒發了《關於開展種子質量認證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開展農作物種子質量認證試點工作,旨在通過幾年的努力,在我國建立既與國際接軌又切合國情的種子質量認證制度,從而為農民持續地提供優質的種子,保證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業部全國農作物種子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受農業部的委托,負責組織實施全國農作物種子質量認證試點工作。試點工作主要包括:選擇部分種子企業開展種子認證試點工作;起草種子認證規範和標準;籌建成立種子認證機構。試點5年來,依據我國質量認證的六項原則,結合“種子工程”的實施,確定了“邊試點、邊籌建、邊運轉、邊借鑒吸收、邊總結完善”的種子質量認證試點的工作步驟,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路子,推進種子質量認證試點工作向健康、有序、有效的方向發展;積極規範種子認證的行為,創造開展種子質量認證的必備條件,為推行種子質量認證制度奠定基礎。
在我國推行種子認證制度,必須建立起一套既適合我國國情、又與國際規則接軌的種子質量認證的標準和規範,使認證工作有章可循。為了加強和完善種子認證試點工作,從2000年以來,農業部加快了對種子認證標準和規範的制定步伐,經過努力,已基本形成種子認證標準的框架。2002年1月出版了《農作物種子認證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