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規模經濟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生產力規模經濟的含義[1]
生產力規模經濟指生產力諸因素適度聚集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即生產力規模的經濟性。這是與“生產力規模不經濟”相對應的概念。這種經濟性來源於生產力諸因素在生產過程中的不可分性,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生產任何一種產品,都必須首先將生產力諸因素聚集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力系統,才能使之按照一定比例合理配置和充分有效利用,才能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2)任何批量生產都有其固定成本,在固定成本既定條件下,批量越大,單位產品分攤的固定成本就越低,經濟效益就越高。
(3)同等功效的設備,在費用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例如,購置一臺100kw的電動機,比購買10台10kw電動機的費用要少得多。生產力因素的不可分性在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分工深化的條件下更能充分地表現出來並不斷強化,因而選定適合於採用先進設備、先進工藝以及進行專業化分工和協作的生產力規模,是謀求最佳規模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
在這裡要嚴格區分兩個概念:經濟規模和規模經濟。經濟規模和規模經濟之間既有聯繫,又存在區別。所謂聯繫,是指兩個概念都反映經濟與規模之間的內在聯繫。所謂區別,主要表現在兩者的內涵不同。經濟規模是指在一定經濟實體內生產力各因素量的集中程度。規模經濟研究經濟實體內生產力各要素如何進行集中和集中到何種程度,使生產力各要素在數量上結構合理、配比協調,以達到經濟規模的適度和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生產力規模經濟就是要研究不同的經濟規模之間的相互關係和最佳比例,尋求建立最優規模的原則。根據生產力諸要素在一定的經濟實體中量的集中程度的不同,可把經濟規模分為許多不同的類型,各種不同的經濟類型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經濟聯繫和比例關係。不同規模的經濟實體之間的經濟聯繫和比例關係,形成了經濟規模體系。
經濟規模體系可分為3個層次:巨集觀經濟規模——國民經濟的總體規模,即在社會範圍內生產力諸要素的聚集程度;中觀經濟規模——區域或部門內生產力諸要素的聚集程度;微觀經濟規模——企業生產力規模,即在企業內生產力諸要素的聚集程度。在上述基本層次之間還存在著一些中間層次,如城市規模、鄉村規模、基地規模、各種聯合體規模等。不同經濟實體規模的大小及其結構是否合理,都影響著經濟實體效益的提高,都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
- ↑ 王德成,王志琴.生產力經濟學.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5年0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