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深度工作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這一概念由暢銷書作家、喬治敦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電腦科學教授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於 2012 年在其一篇博客文章中首次提出,併在其 2016 年出版的暢銷書《深度工作》(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中進一步解釋了該概念。根據紐波特的定義,深度工作指的是:在無干擾的專註狀態下展開職業活動,使人的認知能力發揮到極致。深度工作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復刻。

  與之相反的是“浮淺工作”:對認知能力要求不高、在有干擾狀態下展開的工作。這些工作往往不會為世界創造新價值,而且極易復刻。

四種不同類型的深度工作策略

  一、沉浸式

  “完全消除或最大程度地減少浮淺工作,最大限度地進入深度工作。”

  幾乎將所有時間都投入到深度工作中。例如:每個工作日都埋頭於自己覺得重要的任務當中,完全不管其他事情。

  二、雙峰式

  “將時間分成兩個部分,分別用於深度工作和其他事情。”

  做好每年、每月或每周完成深度工作和其他事情的時間規劃表。例如:秋冬深度工作,春夏浮淺工作。

  三、節奏式

  “保持深度工作模式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深度工作轉變成一種簡單而有規律的習慣。”

  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完成深度工作和浮淺工作。例如:每天早上深度工作,每天晚上浮淺 工作。

  四、記者式

  “隨時隨地進入深度工作狀態。”

  只要時間允許,隨時開始深度工作。例如:在會議取消或提前完成了某項工作之後,立即進入深度工作狀態。

  這四種策略各有利弊:

  是深度工作中最專註的一種模式,它強調將所有工作時間高度集中在某一項任務上。雖然這種模式有可能獲得最高的回報,受干擾程度最低,但對於大多數需要處理多種工作任務的人來說,也很不現實。此外,這種模式無法讓我們獲得新機會,因為每當出現新任務時,我們的第一反應都是拒絕。

  不僅允許將大量時間用於深度工作,也允許你將一部分時間用於其他你認為有價值的活動。要想成功應用這種模式,你需要靈活安排自己的年、月或周計劃,以確保自己能有更多的深度工作時間。

  非常適合於計劃不易變動的人。如果你能預見自己每天要做什麼,那麼你就可以按照每天的節奏,安排一部分時間給深度工作,把剩下的時間留給浮淺工作。

  適合那些工作總是沒有規律的人。這種模式要求你時刻對時間保持警惕,敏銳地註意一天中的瞬息萬變,同時抽出 30 分鐘或一兩個小時用於深度工作。遺憾的是,這種方法並不適用於剛開始嘗試深度工作的人士,沒有深度工作經驗的人往往難以駕馭這種模式。

  4種模式的選擇:

  如果你是深度工作的入門新手,作者建議採用節奏模式來培養深度工作能力。節奏模式是指實踐者創造一種工作節奏,將深度工作整合到生活中,轉化成一種簡單的常規習慣。也就是說,你可以在每天的固定時間都固定做同一件事,形成節奏。

  比如,每天早晨起床後的一小時,可以設置成閱讀時間或者寫作時間,形成自己的節奏。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利用的就是節奏哲學來深度工作。他要求自己每天創作10頁,每頁寫400字,即使外界發生任何事情,他每天都會雷打不動地把這4000字寫完。

  如果你是普通上班族或者有固定休息時間的教師、創業者,你可以採用雙峰模式。這種模式要求你將個人時間分為兩塊,其中一段時間追求高強度、無干擾的專註。其餘時間完成浮淺工作。沃頓商學院最年輕的教授亞當·格蘭特用的就是這種哲學。在受聘成為正教授前,他已經發表了60多篇論著,外加一本暢銷書《 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成功課》。他安排工作的時候,以年為單位,將教學工作集中到秋季學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學中,並保證學生能夠隨時找到他。但是在春夏兩季,他又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工作,不接受任何打擾。

  如果你是自律的自由職業者,禁欲模式就比較適合你。聽名字很好理解,就是與世隔絕地進行深度工作。切斷一切與外界聯繫的媒介,將自己封閉在別人聯繫不到的地方,但作者認為這種模式只適合少數人,畢竟大部分人是無法完全做到與世隔絕的。

  比如科幻作家尼爾·斯蒂芬森。如果你訪問斯蒂芬森的作者網站,你會發現網站上沒有任何電子郵箱和郵寄地址。他在一篇文章中這樣解釋說“如果我的生活中能安排出很多較長的、連續的、不受打擾的時間塊,我就可以寫作小說。但如果這些時間支離破碎,我的小說作品產量就會大幅下降。”史蒂芬森用這種禁欲的方式來避免別人聯絡他,把全部的註意力都放到了文學創作當中。

  除了上面講到的三種模式,還有一種比較難的深度工作模式,叫做記者模式。說的是,在日程安排中隨時可插入深度工作的模式。也就是說只要一有空閑時間,就能立刻進入深度工作模式,苦心打磨產品。這個模式的名稱是對一名叫做沃爾特·艾薩克森的記者的認可。這位記者經常利用這種模式進行深度工作。他每天大部分的時間用來做記者,到各地去報道。但一旦有空閑時間,他就能立刻轉入深度工作模式。在做記者的時間里,他同時完成了一本900頁的書稿。但作者強調,記者模式是很難實現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具有這種能力,所以,在培養深度工作的初期,並不建議你一上來就採用這種模式。

無法進入深度工作狀態的原因

  首先是“最小阻力原則”。就是在工作或學習中,人們會優先處理阻力最小的工作。這樣時間長了,大腦會形成思維定式,遇到複雜困難的工作,就會自動切換到簡單任務上。長此以往,大腦就很難勝任深度工作。

  第二個原因是“忙碌代表生產力”的思維定式和偏見。忙碌代表生產力是工業時代衡量個人職場價值的標準。但是現在很多人的思維中仍然有這種思維定式和偏見。現在這個時代,忙成狗只能感動一下自己,什麼都代表不了,只能說明你工作效率低,工作方法差。

  第三個原因是,網路時代無處不在的干擾。網路在給我們帶來“與朋友即時互動、獲得即時信息、買/賣東西、娛樂消遣”等好處的同時,也讓人們沉迷其中,浪費了大把的時間和精力,深度工作需要的時間和註意力被分散了大半。

培養深度工作習慣的原則

  想實現深度工作,首先要遵循以下4條原則:

  ①關註點放到極端重要的事情上。

  我們經常會在計劃表裡列舉一堆事情,做的時候卻抓不到重點。

  要想實現深度工作,要把關註點放在極少數極端重要的事情上。

  極端重要的事情,對於每個人都不一樣。

  以我為例,下一階段有兩件事情極端重要:讀書並寫書評;完成一本高三二輪複習的書。

  ②抓住引領性指標。

  對於專註於深度工作的人來說,引領性指標很直觀:專註於極度重要目標上的深度工作時間

  ③準備一個醒目的計分板。

  在個人的工作或學習場所旁的醒目位置,標記自己的深度工作時間,以及取得收穫的時刻。

  這樣可以從本能層面將累積的深度工作時長與實在的結果聯繫。

  ④定期問責。

  在每周回顧自己的計分板,理清導致表現優異或糟糕的原因,並制定和調整下一周的深度工作計劃。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陈cc.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深度工作"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