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溝通過程模型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溝通過程模型

  溝通過程模型是指信息發送方(可以是個人或群體)藉助語言、文字、動作及表情等載體(也稱媒介),將知識、思想、情感等信息送達信息接收方(可以是個人或群體)的過程模型。

溝通過程模型的要素

  溝通過程模型可分為7個要素,即發送方、編碼、媒介、接收方、解碼、反饋和噪音。具體模型可參見圖:

  1.發送方

  可以提供用於交流的信息,在溝通過程中處於信息傳遞的主動地位,是整個溝通的起點。發送方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

  2.編碼

  編碼就是發送方將信息以接收方能夠正確接收並識別的方式表達出來的過程。由於溝通的主體是人,所以信息的表示形式可以是語言、文字、圖形、動作或表情等,豐富多樣。

  3.媒介

  即信息的傳遞方式。除了最常用的通過語言進行直接交流外,隨著各種通信工具的產生和發展,人們還可以通過電話傳真電子郵件互聯網聊天工具等形式傳遞信息。

  在實際溝通過程中,人們除了要選擇適合的通信工具外,還要考慮恰當的時間和環境。比如重要的合同除了口頭協議外,還應必須選擇書面方式等。

  4.接收方

  相對於發送方,接收方是信息送達的對象,在溝通過程中處於被動地位。人們往往藉助於聽覺、視覺、觸覺等的活動感知信息。

  5.解碼

  解碼是接收方把送達的信息經過“翻譯”,變成自身可理解信息的過程,是編碼的逆過程。編碼和解碼過程類似於電報傳輸中的加密和解密過程,雙方如果要進行信息的準確傳遞,就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當然,在實際的溝通中,由於信息雙方不同的主觀意識和經驗背景,接收方解碼後獲得的信息不一定就是發送方的本意,因此,有必要加強溝通。

  6.反饋

  反饋是接收方接收並翻譯信息後,向發送方求證理解是否正確的過程。它是溝通過程的最後一個環節。反饋使溝通過程變成一個閉合迴圈的過程,也使得信息傳遞雙方在發送方和接收方兩個角色之間進行不斷切換,是雙方實現準確信息交換目的的重要環節。

  在實際溝通過程中,信息接收方應積極向發送方做出反饋,另一方面,發送方也應該主動向接收方獲取反饋,以達到最終信息傳遞目的。

  7.噪音

  對信息的傳遞有可能造成干擾的一切因素均可稱作噪音。噪音越大,信息傳遞障礙越大,信息傳遞效率越低。所以,我們要儘量避免噪音的產生,減少或弱化噪音干擾的影響。

  在實際溝通過程中,噪音的影響無處不在,我們無法將其徹底消除。常見的噪音源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主體的情緒、個人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觀、模棱兩可的語言、認知水平的高低等。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溝通過程模型"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