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罷工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氣候罷工(climate strike)
目錄 |
《柯林斯詞典》認為氣候罷工是:“一種抗議的形式,人們為了參加要求採取行動對抗氣候變化的游行而罷課罷工。”
氣候罷工是被譽為“現代英語最全面與權威”的《柯林斯詞典》發佈的2019年度辭彙。
氣候罷工的起源與發展[1]
說起這個短語,就不得不提16歲的瑞典環保少女格裡塔·騰貝格(Greta Thunberg)。
最開始她每周五逃學,獨自到瑞典國會前舉著大字報抗議國家對於氣候變化的無作為;而後其行動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學生們共同組織了一次氣候罷工運動,名為“未來的星期五”。
2019年9月全球範圍內的氣候罷課,也被稱為“全球未來周”,在150個國家和地區的4500個地點進行。該活動亦是受格裡塔·騰貝格啟發而發起的氣候罷工運動的一部分。
同時,格裡塔·騰貝格也被《TIME》選為 25 位最具影響力的青年之一,更獲得了201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今年5月,由企鵝圖書出版的《沒有人因為太渺小而不能有所作為(no one is too small to make a difference)》,收錄了女孩在聯合國、歐盟、世界經濟論壇以及示威抗議活動有關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的11篇演講。
9月23日,英國首相鮑裡斯·約翰遜在氣候峰會上承諾,要在未來五年內將英國用於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增加一倍。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會上表示,法國不會與未遵循《巴黎協定》的國家進行新的貿易談判。
峰會上,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支持化石燃料的發達國家被“禁言”。亞馬遜CEO貝佐斯則趕在9月19日員工抗議開始之前宣佈到2030年時實現零排放,提前10年達成巴黎氣候協議的目標。
2019年9月罷工的要求是“終結化石燃料時代”,並向100%可再生能源過渡。抗議者也要求氣候公正,包括捍衛那些受全球變暖負面影響最大的人群的權利。簡單來說,氣候罷工者想表明他們“不願意繼續一切照舊”,並讓世界領導人關註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