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最後一小時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最後一小時論概述

  1833年工廠法規定,除了某些特殊規定外,每個少年每天不得做工12小時以上。而工人階級則開展了爭取10小時工作運動。資本家們反對縮短工作日,需要找出理由,他們就想到了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納索·威廉·西尼爾。西尼爾根據資本家們要求,於1837年出版了名叫《關於工廠法對棉紡織業的影響的書信》的小冊子。在這本小冊子中,西尼爾提出了“最後一小時”論。西尼爾認為,工人每天勞動11.5小時,其中10小時生產產品價值補償了預付資本價值,0.5小時生產的產品價值補償了工廠和機器的損耗,最後1小時生產資本家的利潤。就是說,工人給資本家生產的剩餘價值是在最後一小時生產出來的。如果工作日縮短到10小時,不僅沒有利潤,甚至機器的損耗也無法補償。他就以這樣的論述為根據反對工人階級爭取10小時工作日的鬥爭。

  西尼爾鼓吹“最後一小時”論,目的是維護工廠主們的剝削利益,為他們反對工廠法,延長工作日製造理論根據。

馬克思對最後一小時論的評價

  馬克思說:“這位教授先生竟把這種東西叫做‘分析’!如果他真的相信工廠主的怨言,認為工人把一天的大部分時間用來生產從而再生產或補償建築物、機器、棉花、煤炭等等的價值,那麼,任何分析都是多餘的。他只須回答:諸位先生!如果你們把勞動時間從11小時減為10小時,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每天棉花、機器等等的消耗也會減少1小時。因此,你們正好得失相當。”其實,工作日縮短一個小時,僅僅減少一個小時創造的新價值,同時耗費的生產資本的也相應減少,需要補償的價值也就隨之減少,利潤決不會消失。(例如,工人勞動時間為11小時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為11先令,工作日縮短1小時,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為10先令。再假如每1小時創造新價值為1先令,那麼工作日縮短1小時,新創造的價值由11先令減少到10先令。再假定11小時工作日中6小時為必要勞動時間,5小時為剩餘勞動時間,現在工作日縮短1小時後,剩餘勞動時間為4小時,創造剩餘價值為4先令,而不是沒有剩餘價值。)

  馬克思指出,西尼爾的“最後一小時”論是極端荒謬的,他之所以會得出這種謬論,是因為他根本就不懂得勞動二重性原理。工人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所以在他的具體勞動不變資本的舊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的同時,又由抽象勞動創造出新的價值。工人每一小時的勞動,都具有這樣的二重作用。因此,工人少勞動一小時,使資本家“損失”的決不是全部剩餘價值,而僅僅是少剝削了在這一小時內由抽象勞動所創造的剩餘價值而已。所以馬克思接著指出:“這個致命的‘最後一小時’……是‘十足的胡說’。失掉這最後一小時,你們(資本家)並不會喪失‘純利潤’,而你們使用的童男童女也不會失去‘靈魂的純潔’。[1]”馬克思在批判西尼爾“最後一小時”時,還特別指出了西尼爾的自相矛盾之處:他極力向資本家兜售他的“最後一小時”勞動創造利潤的高論,“而在一年前,西尼爾在他那本為牛津的大學生和有教養的庸人寫的《政治經濟學大綱》一書中,還反對李嘉圖提出的價值由勞動時間決定的觀點,‘發現’利潤來源於資本家的勞動,利息來源於資本家的禁欲主義,來源於他的《Abstinenz》[節欲]。”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捲第255頁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Cabbage,鲈鱼,jane409,寒曦.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最後一小時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