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6个条目

斑岩銅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斑岩銅礦[1]

  斑岩銅礦是指產於強烈絹雲母和石英化中酸性斑岩里的細脈浸染型銅礦。由於該類礦床的礦化並非都產於斑岩體內,考慮其礦床名字的連貫性、完整性,將全部或部分礦體產於中酸性(斑)岩體(部分礦體產於圍岩中)的銅礦床稱之為斑岩型銅礦。

斑岩銅礦成礦的構造條件[1]

  板塊構造對全球斑岩銅礦床(尤其是中、新生代斑岩銅礦床)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不同的大地構造單元及其火山一深成岩建造對斑岩銅礦床的成礦專屬性具有明顯的控制作用,而區域性的引張環境、深大斷裂和地下深部的熱點則直接制約著含礦斑岩岩漿的形成與侵位。礦床受區域斷裂一構造控制,常呈帶狀分佈,而礦體常受次一級構造控制(岩體和圍岩中的裂隙),致使礦體形狀多呈柱狀、筒狀、似層狀、細脈浸染狀等。

  總之,我國的斑岩銅礦產出的大地構造單元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

  (1)大多數斑岩銅礦都產於兩大構造單元的交換部位,尤其是位於隆拗交接隆起區一側;

  (2)產於褶皺區的斑岩銅礦主要集中分佈於優地槽褶皺帶,其礦化與造山期或造山期晚的大規模的鈣鹼性中酸性岩漿岩活動有關;

  (3)地台區的斑岩銅礦分佈於地台活化區。

  據我國對斑岩銅礦成礦帶和斑岩銅礦床的分析,它們都與深斷裂有或多或少的聯繫:斑岩銅礦帶的展佈方向和延伸直接受深大斷裂控制。另外斑岩銅礦與構造複合、區域火山活動及區域侵入活動都有十分明顯的關係。

斑岩銅礦的成因[2]

  1.岩漿熱液說

  岩漿熱液說是目前國內外多數學者所認同的學說。該學說認為斑岩銅礦的礦質、成礦熱液及其相伴生的中酸性岩體都是來自上地幔(或下地殼)。礦質和成礦熱液是由中酸性岩漿在上侵過程及侵位後的結晶過程中,由於溫度、壓力等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而析出,併在有利的部位富集成礦。提出該模式的主要地質事實(依據)是:(1)礦化體與中酸性(斑)岩體緊密共生,礦化呈細脈浸染狀產於岩體及其圍岩中,有的甚至整個岩體礦化,且分佈較均勻;(2)礦化體及周圍岩石具一定的熱液蝕變,並具有一定的分佈;(3)礦床常產於深大斷裂附近,在空間上常呈帶狀分佈,並與一定的構造一岩漿帶相一致(古亞洲帶、古地中海帶及環太平洋帶);(4)礦化岩體的產狀常與圍岩不一致;(5)同位素資料,如硫化物的δ34S值及容礦岩石的鍶同位素的初始比值(87Sr/86Sr),多接近於隕石與玄武岩。

  2.板塊構造成礦模式

  板塊構造成礦說認為斑岩銅礦是含銅的大洋殼沿消亡帶俯衝到地幔中發生局部熔融,在熔化過程中析出金屬,並同鈣鹼性岩漿一起上升,然後在岩體的頂部富含氯化物的液相中富集成礦。提出該“成礦假說”的地質事實有:(1)很多斑岩銅礦,特別是形成於中、新生代的斑岩銅礦主要分佈在板塊的會聚邊界(俯衝消亡帶)上;(2)大洋殼中各層均富含金屬,如第一層(遠海頁岩)中的金屬含量一般都高於沉積岩中的金屬含量(在太平洋的某些頁岩中含銅為323×10 − 6,含鉬為18×10 − 6,海底錳結核中含銅最高可達215%);(3)斑岩銅礦常與鈣鹼系列的火山岩伴生,而鈣鹼系列火山岩被看作是幔源的。

  3.活動轉移說

  “活動轉移說”該學說認為高侵位的中酸性斑岩體含水量甚小,在溫度下降、岩漿結晶過程中不會析出流體,礦質與成礦熱液主要來自圍岩,岩漿岩主要起熱動力源的作用。即由於岩漿的活動,使原賦存於地層中的地下水或層間隙裂隙水活化(懷特認為是鹵水),並攜取圍岩中的有用組分成為含礦熱液,在岩漿熱動力源的帶動下,沿著一定的構造系統迴圈,併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礦。提出該成礦假說的主要地質事實(依據)有:(1)斑岩銅礦具層控特點,即礦床的產出受一定層位的控制;(2)很多斑岩銅礦中的礦體呈似層狀產於圍岩中,產狀與地層的基本一致;(3)某些斑岩銅礦中的氧、氫同位素資料表明成礦熱液具地表水的特點;(4)在斑岩銅礦賦存的地層,有銅等元素的異常值(有的有沉積型銅礦床的產出)或有膏鹽層的存在;(5)地殼中有地下水環流熱液及變質、超變質的熱液存在;(6)在斑岩銅礦與同一礦田中Cu含量的降低場與增高場相伴出現,降低場常出現在增高場與正常場之間,同一層位同種岩石的銅含量由岩體向外不是逐漸降低而是從高降至最低,然後又回至中等。

  4.變質岩漿成礦說

  變質岩漿成礦說認為斑岩銅礦也具“層控”的特點,它保留了原“層狀銅礦”的很多特征,如礦床在一定區域內產於一定時代地層一定的含Cu岩石建造中,礦體主要產於含Cu建造中二種岩相的過渡部位。礦床的產出還受岩相古地理(指含礦斑岩體賦存的最老圍岩時代的古地理)的控制,即礦床產於含Cu古陸周圍沉積盆地的邊緣。

  以上各種學說,都是前人從各自研究的角度,存在相對的局限性,並不能全面概括斑岩銅礦的成因,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只有通過對斑岩銅礦的成礦條件分析,繼而得出其成礦的要素,總結出礦床成因,認為斑岩銅礦源於強烈的岩漿活動,加上深源富鹼(Na、K)、富硅流體,交代或部分熔融富Cu上地殼岩石,進而上侵,形成細脈浸染型斑岩銅礦。

斑岩銅礦礦床的分類[3]

  隨著斑岩型礦床的不斷發現,斑岩礦床分類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全世界存在數以千計的特點不同的斑岩礦床,產於不同構造環境,具有多樣的礦化主岩,呈現形形色色礦化形式,構成各種礦化組合,擁有不等的礦床規模。要建立一種包羅萬象的分類十分困難。但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劃分為不同類型組合:

  ①根據有用金屬元素成分分為:斑岩銅礦、斑岩銅鉬礦和斑岩銅金礦。

  ②耶夫斯特拉欣和依茨克松(1980)根據大地構造環境劃分為四類:產於克拉通的斑岩礦床,產於次冒地槽的斑岩礦床,產於次優地槽的斑岩礦床和產於島弧帶的斑岩礦床。

  ③布朗(1976)根據加拿大科迪勒拉地區的斑岩礦床特點劃分為三類:莖狀斑岩礦床,火山斑岩礦床,侵人斑岩礦床。

  ④北京大學地質系(1978)根據礦體產狀和形態劃分為三類:產於陸相火山岩破碎帶的礦床,產於斑岩和圍岩中的礦床,產於斑岩體內的礦床。

  ⑤芮宗瑤等(1984)根據岩漿定位深度和礦化深度,將我國斑岩銅礦劃分為三大類,再根據礦化特征分為8亞類:火山斑岩礦床(海相和陸相),淺成斑岩礦床(角礫岩筒式、全岩筒式、接觸交代式和複合式)和中深成斑岩礦床(網脈帶式和大脈一網脈式)。

  ⑥鄒國富等(2011)依據斑岩礦產的形成與大洋板片俯衝作用的關係,劃分為:大洋板片俯衝作用有關的弧岩漿環境型斑岩銅礦(包括陸緣弧型和島弧型)和大洋板片俯衝作用無關大陸環境型斑岩銅礦(碰撞造山型和大陸裂谷型)二大類。

我國斑岩銅礦的找礦[4]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礦山,礦業開發必需按市場規律運作,沒有利潤,甚至虧損生產礦山是沒有出路的,也不可能維持下去。因而,作者認為斑岩銅礦找出路在哪裡?關鍵是富礦問題,不艇決斑岩銅礦富礦的找礦問題,找出的貧礦,不能露採的斑岩銅礦只能是呆礦。國內外學者曾對斑岩銅礦分類、構造環境、成礦岩體岩石地球化學特征、圍岩蝕變及礦化分帶特征、成礦物質來源、礦床成固和成礦模式等地質問題進行了詳細研究和專門論述。遺憾的對斑岩型銅礦富礦的研究方面的論文極為鮮見。因此,斑岩型銅礦今後的研究應著重富礦形成條件:

  (1)斑岩型銅礦與矽卡岩型銅礦、噴流一沉積型銅礦、次火山岩型銅礦伴生的地質背景和地質條件的研究。自程裕淇等人l979年提出礦床成礦系列問題以來,引起地質界同仁的關註,在一些已知礦床和礦區內,又發現了很多新的礦種和新的礦化類型,這不僅在成礦理論有了新的發展,在開拓找礦思路,擴大找礦遠景,提高礦山經濟效益都具有重大意義 事實表明,一個成礦帶中,每個礦床由於自然界的複雜性,地質條件的差異,成礦系列,礦化組合也有不同,上述四種銅礦類型,在長江中下游成礦帶中,如城門山、武山銅礦為噴流一沉積型銅礦、矽卡岩銅礦、斑岩銅礦三位一體成礦系列;豐山洞銅礦則為矽卡岩型銅礦、斑岩型銅礦成礦系列;銅錄山銅礦則僅以矽卡岩銅礦為主,並無其它伴生的銅礦。又如大興安嶺東坡銅礦帶,連花山銅礦、布敦花銅礦、鬧牛山銅礦、好力寶銅礦都可見斑岩型銅礦和次火山岩銅礦在一個礦區共存,構成一個成礦系列。上述礦區斑岩型銅礦僅是礦化,無工業意義。因而研究不同地區不同成礦系列主導因素是十分必要的,包括區域成礦物質來源,多期岩漿成礦作用,多種的富集成礦作用等地質條件,以期達到什麼地質情況下,可能形成什麼礦化組合的成礦系列,從而有效地指導找礦實踐。

  (2)加強斑岩型銅礦形成後次生氧化帶特征.次生富集帶發育主要因素研究。由前述國外某些斑岩型銅礦氧化帶次生富集帶發育的主要因素有:氣候條件:南美洲智利北部和南部年降雨量都在250mm以下,氣候乾燥,有的甚至為沙漠一半沙漠性氣候,因為降雨量少,不易造成銅在地表大量流失。適度的新構造運動一抬升,如秘魯,智利等斑岩銅礦區,自晚第三世至第四紀,區內經歷了斷塊運動,形成了地壘式山脈及地塹式盆地,位於上升斷塊中的銅礦床即受剝蝕、氧化、淋濾及富集作用,如果氧化速度與上升剝蝕速度大體保持平衡時,潛水面不斷下降,從而形成厚大的次生富集帶。次生富集作用即能得到反覆進行,哈薩克科翁臘德銅礦田潛水面等高線、岩體地形等高線和次生富集帶的輝銅礦界線一致,輝銅礦礦石厚度較大的地段明顯為潛水面凹下去的地方,潛水面像輝銅礦礦帶頂板一樣,也是普遍向東南傾斜。我們發現很有意義的是,智利、秘魯的一些次生富集帶發育的斑岩銅礦礦區海拔標高大約皆在2500~3500m之間的高山地區。智利丘基卡馬塔礦區標高2830m;特尼恩特礦區標高2600~3000m;薩爾瓦多礦區標高2900m;秘魯塞羅維德礦區標高2600~2800m;托克帕拉礦區標高3100~3600m。此外某些局部的因素,如硫化礦石的礦物組合;礦體產狀}礦區斷裂裂隙發育程度,圍岩性質等因素,都可引起氧化帶發育程度。

參考文獻

  1. 1.0 1.1 歐陽京,鄧焰平,孫岩岩.論斑岩銅礦的成因及成礦構造條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8)
  2. 樊黎明.斑岩銅礦的構造環境與成因研究淺析[J].四川有色金屬,2012(4)
  3. 鄒國富,堅潤堂.斑岩銅礦礦床研究綜述[J].雲南地質,2011(4)
  4. 姚金炎.關於斑岩銅礦的找礦[J].礦產與地質,1999(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方小莉.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斑岩銅礦"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