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勞分配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按勞分配[1]
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以勞動為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在商品經濟中表現為貨幣收入)的分配方式。它的主要內容包括:
1、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只能以勞動為尺度,而不能以生產資料的占有狀況和其他條件為尺度;
2、每個勞動者應分配的個人收入的多少,取決於他為社會提供的勞動進行必要的扣除之後為個人勞動部份的多少,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3、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生產的發展,勞動者能夠分到的消費品也將增加。按勞分配執行的是一種等量勞動相交換的原則。
我國按勞分配的特點[1]
1.按勞分配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是通過三個階段實現。第一階段,企業的總勞動在產品市場上實現。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勞動者的勞動不能直接作為社會總勞動的構成部分出現,勞動者的勞動只能先作為企業總勞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有當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在市場上銷售出去,勞動者的勞動才轉化成為社會勞動。第二階段,企業對勞動者按其勞動進行分配。企業銷售產品取得收入以後,依據每個職工的實際勞動貢獻進行分配,形成勞動者個人的勞動報酬。第三階段,勞動者用個人收入購買商品實現自己的消費。
2.按勞分配採取貨幣工資或其他形式實現。勞動報酬以貨幣工資形式出現,那麼實際報酬水平不僅同貨幣工資的數量有關,而且與商品供求關係及價格狀況有關。
3.按勞分配在全社會範圍內並沒有統一的標準。由於存在多種所有制形式,個人消費品的分配既不可能都採取按勞分配的形式,也不可能採取統一標準實現按勞分配。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下,實現不同的分配原則。在不同的公有制企業內,按勞分配也無法按統一的標準實現。
4.按勞分配與其他分配形式並存。由多元的所有制結構所決定,其分配結構呈現一種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格局。
按勞分配的實現條件[1]
根據馬克思的設想,按勞分配要有一些前提條件,這些條件包括:
1.在全社會範圍內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消費資料的分配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只有實行全社會範圍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才有可能使全體勞動者能夠平等地占有和使用生產資料,才能夠消除由於生產條件占有的不同造成的勞動者在分配上的差別,使勞動成為消費品分配的唯一因素。
2.經濟社會條件要能夠保證勞動者各盡所能,這些條件包括足夠的生產資料可供投入生產,不僅保證人人就業,而且為勞動者選擇職業提供充分的自由。
3.商品經濟已經消亡。在沒有商品貨幣關係的條件下,每一個人的勞動,無論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從一開始就成為直接的社會勞動。
4.社會可以統一對社會總產品做各項扣除。勞動者除了可供個人消費的消費資料之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個人的財產。
按勞分配的必然性[1]
1.生產資料公有制是按勞分配的前提。生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形式,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者對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決定了勞動成果也應歸勞動者共同所有。在生產資料占有關係上的無差別性決定了勞動成為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唯一依據。
2.勞動分工,特別是舊式勞動分工的存在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勞動分工導致勞動的差別,這種差別又會在個人消費品分配上反映出來,這就要求按照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分配跟人消費品。
3.勞動是謀生手段也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還是一種謀生的手段,還沒有成為勞動者的第一需要。因此,勞動者還不可能不計報酬地為社會勞動,這就要求把勞動與收入聯繫起來以激勵勞動者向社會提供勞動。
4.社會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終極原因。“分配方式本質上畢竟要取決於可分配的產品的數量。”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的社會產品數量有限,能夠用來分配的個人消費品也有限。按勞動者為社會提供的勞動來分配個人消費品,可以促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