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家庭保障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家庭保障(Family security)

目錄

什麼是家庭保障[1]

  家庭保障是指在家庭內部、家庭成員之間相互提供,包括經濟保障、服務保障和精神慰藉等內容在內的生活保障機制,它在保障社會成員的生活方面通常與國家和;社會負責的社會保障並駕齊驅。

家庭保障的特點[2]

  1、封閉性

  2、弱質性

  3、差異性

  4、低層次性

  5、歷史性

  6、易波動性

家庭保障的必要性[3]

  第一,社會生產力的水平和發展,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家庭保障。

  第二,傳統的文化要求繼續發揮家庭保障的作用。

  第三,社會保障尚不能完全取代家庭保障。

  第四,改革需要家庭保障。

  第五,計劃生育需要家庭保障。

  第六,社會安定離不開家庭保障。

家庭保障的內容[3]

  (1)物質保障,這是家庭保障的基礎;

  (2)承擔家庭保障的主體是家庭主要成員,他們通過勞動,成為家庭生活的主要負擔者;

  (3)保障的對象是包括家庭主要成員在內艙全體家庭成員;

  (4)保障的目的是使家庭成員都能生活愉快、健康,使家庭成為社會可靠的後方。同時,又能促使家庭成員能更直接地參加社會勞動和工作,多做貢獻,把家庭和社會緊密聯繫在一起。

家庭保障的功能[3]

  (一)經濟功能

  (二)撫育子女的功能

  (三)贍養老人的功能

  (四)夫妻相互撫養功能

  (五)勞務功能

  (六)照顧殘疾人的功能

家庭保障的基礎作用[4]

  摩爾根以後,人類家庭發展的歷史已比較清晰。按照摩爾根和恩格斯等人的觀點,自原始社會開始,家庭就是人們生存和生活的基本單位。從蒙昧時代至文明時代,人類家庭大體經歷了血緣家庭、普那路亞家庭、對偶家庭、家長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等幾種基本形式。一夫一妻制被視為文明社會的特征之一,自這種“以私有制對原始的自然長成的公有制的勝利為基礎的第一個家庭形式”產生之後,家庭成為社會構成的基本單位,被譽為“文明社會的細胞形態”。

  它承擔著繁衍後代以及保護老弱病殘人員的職能。隨著社會的進步,家庭的一些生活保障職能逐漸被其他的保障機制所代替。特別是進人工業社會後,社會生產方式和勞動組織方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充當雇佣勞動者、外出謀生、老人與子女分離成為常見的社會現象,在一些發達的西方國家,國家和社會成為人們生存和生活保障的主體。正是基於這種現實,一些社會保障研究者出現了忽視家庭的趨向,認為家庭已經成為社會保障史中過時的、落後的現象。

  事實上,從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理想國”開始就不斷有人在構想一個沒有家庭的社會,但正如社會學家古德所說:“在所有已知的人類社會之中,幾乎每個人都卷入了家庭權利和義務的網路之中。家庭機構不像軍隊、教會或國家那樣強大,但它卻是最難征服的,也是最難改造的。任何一個具體的家庭可能是脆弱而不穩定的,但家庭制度就其整體而論,卻是堅不可摧、富有活力的。”西方國家對家庭的“回歸”再次證明:家庭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文化現象、作為文明社會的細胞、作為一個基本的生活保障單位,它的許多功能在短期內是無法替代的。

  不過,家庭保障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時代又有各自的特殊性,中西傳統家庭雖然在生產方式上都體現為農業手工業的結合,但在對家庭成員的供養方式、供養範圍、供養內容等方面卻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此,我們在進行家庭與社會保障的關係研究時,也不能僅步西方“家庭回歸”的後塵而人云亦云,只有在充分認識中國傳統家庭的基本特點的基礎上,才能獲得對家庭保障功能和作用方式的更準確的把握。

參考文獻

  1. 張勘主編.社區衛生服務人力資源管理.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10.
  2. 謝元態,封玫,袁建鳳著.中國特色的農村養老保障與反貧困研究.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5.
  3. 3.0 3.1 3.2 錢興培主編.新編勞動經濟學.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11.
  4. 周榮著.明清社會保障制度與兩湖基層社會.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10.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家庭保障"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