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媒商[1]
智商是指一個人所具備的做事能力,情商是指一個人所具備的做人能力,而媒商則指一個人所具備的做公眾人物的能力。雖非權威表述,但有一定道理。在不同的語境下、面對不同的對象,智商、情商、媒商的內涵自是不同,對於職業要求、職業素養的考量不容迴避。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言為心聲,言語不當,除口誤外,主要是認識上存在誤區、表達上不講策略、行為上不夠成熟所致。
一些官員面對媒體不會說話,是因為對媒體的特點、功能認識有誤區。他們慣於管控媒體,不能平視媒體。“應對”媒體本身的看法,或多或少帶有一種敵意,這反映出對媒體認識的錯位。
由於一些媒體記者的不專業,對報道對象的言論,根據需要剪裁,刻意炒作不當言論,導致報道對象的言論脫離特定語境,給當事人造成傷害。但一些官員由此將自己言論失當、能力不濟的責任一股腦地推給媒體,既不客觀,也於事無補。
對領導幹部而言,媒介素養不僅是能力,更是一種心態。有平等的心態,才不會有“替黨說話還是替人民說話”的傲慢官腔;有尊重的心態,才不會有“沒時間跟你閑扯”的敷衍輕慢;有開放的心態,面對監督才能正視問題而不是列“記者黑名單”;有坦誠的心態,遭遇批評才會反躬自省而不是“誹謗定罪”,媒介是政府與公眾交流溝通的平臺,對待媒體的態度,也就是對待公眾的態度,這是執政水平和執政理念的一個具體體現和檢驗。
一個會對媒體說話的官員,懂得語言傳播策略,熟知信息的傳播過程,瞭解媒介的訴求與傳播機制,會說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話;其次,對所發佈的信息負有把關責任,既要滿足媒體和公眾的需求,又要對信息進行判斷、選擇,說適當的話;再次,要考慮受眾的接受心理,懂得分場合說話。
如果言論嚴重偏離民眾的生活認知與感受,自然無法讓公眾接受,甚至被“頂回去”。一個會說話的領導,不僅眼裡要有媒體,更要有群眾。這樣說話,才有對象意識。瞭解群眾的情緒和想法,是會說話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