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經紀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外匯經紀商(Foreign Exchange Broker)
目錄 |
任何活躍的外匯市場都有不少的外匯經紀商(Exchange Dealer),在美國稱為(Exchange Trader),像股票市場的經紀商角色一樣,外匯經紀商(Brokers)在外匯市場扮演著中介人(Intermediaries)的角色,以賺取佣金為目的,為客戶代洽外匯買賣的匯兌商定;在買主與賣主間,拉攏搓合,透過外匯經紀人的接洽,直接或間接自銀行買賣。
外匯經紀商及經紀人本身不承擔外匯交易的盈虧風險,其從事中介工作的代價是佣金收入(Broker Fee or Commission),外匯經紀人因熟悉外匯市場供需情形,消息及圖表的分析,以及匯率變化漲跌及買賣程式,故投資人樂於利用。
外匯經紀人分兩類:一般經紀人,即以自有資金參與外匯交易,自負盈虧,這時經紀人就是自營商;跑街經紀人,即代表客戶進行外匯買賣,只收取佣金,不承擔任何風險。
外匯保證金經紀商為數眾多,且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從錶面看來這些經紀商似乎大同小異,這給不少初入匯市的投資者在選擇時造成不少的困難。投資者在選擇時,概括起來有幾種類型:
1、實惠型:看點差大小,開戶是否給好處費,以及承諾其它好處。
2、方便型:看是否有免費電話,是否有論壇,網站是否都是中文的,等等。
3、被動型:聽推薦代理人的或身邊朋友的推薦。
4、獨立型:參考別人的但不盲從,通過自己作全方位的調查和比較。
在一個新興的市場,比較多的是前3類的投資者,在亞洲,也許還加上文化和地域的因素,與美國市場相比,前三類的投資者亦較多。客觀來講,前三類的投資者的選擇方法都有欠缺之處。隨著市場的發展,第4類投資者的數量正在增加,他們在開戶前,提出不少很深刻的問題,並作了大量的比較。這類投資者關註的焦點有二:其一,經紀商的可信度,這涉及到資金安全問題和訂單的執行;其二,交易平臺的技術性能,平臺是否穩定,匯率是否實時。
選擇外匯經紀商的重要依據之一,是看經紀商的所在國是否有監管機構,經紀商是否在監管機構註冊。監管機構通常制定相應的行規,在不同程度上對經紀商的行為起約束作用,同時力圖保護客戶的利益。投資者可以通過它們的網站查詢經紀商的註冊情況,客戶起訴備案,或提出投訴。
線上外匯保證金業務開始於20世紀90年代後期的歐美市場,應該算剛起步,由於它的高風險性和投機性和監管的複雜性,各國政府持不同的態度。但一些歐美國家,還有日本以及香港,已經開始接受外匯保證金並對它進行監管。對外匯保證金進行監管的國家或地區包括: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日本和香港。它們對外匯保證金的監管程度不盡相同。但共同的特點是,對外匯保證金的規範主要參照證券或期貨的行規,而不單獨立項,必要時頒佈專門的指南或條款進行補充,例如美國和香港。
國際外匯市場中,按每一標準手(100,000美圓,也是外匯交易的基本單位)計算,1個點就代表10美圓。外匯保證金是放大100倍來交易的,換句話說,每1000美圓就可以交易1手。下麵以一個1萬美圓的客戶帳戶為例,測算該客戶的經紀人的月收益率。
1、若該客戶按1萬美圓做2手的比例下單,每天做3-5次交易,則一個月的點差收益比例為:
- 0.5×10×2×3×20/ 10000=6%
- 0.5×10×2×5×20/ 10000=10%
即經紀人點差收益為6%—10%每月。由於買賣點差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妨將外匯經紀人的點差收益稱為“固定收益”。
2、若該經紀人把客戶的佣金調整為3個點,還是按1萬美圓做2手的比例下單,每天做3—5次交易,則一個月的佣金收益比例為:
- 3×10×2×3×20/ 10000=36%
- 3×10×2×5×20/ 10000=60%
即經紀人佣金收益為36%—60%每月。由於是否調整佣金及調整多少都是由經紀人自己選擇的,我們不妨將外匯經紀人的佣金收益稱為“浮動收益”。
因此,外匯經紀人的月收入等於他所介紹的客戶資金總量的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