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一小時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
目錄 |
[編輯]
地球一小時是一個全球性節能活動,提倡於每年三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當地時間晚上20:30,家庭及商界用戶關上不必要的電燈及耗電產品一小時,希望藉此活動推動電源管理,減少能源消耗,喚起人們以實際行動應對全球變暖的意識。
該活動最初由環保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澳洲及悉尼晨鋒報合作發起,並於澳洲悉尼當地時間2007年3月31日,晚上8:30至9:30期間舉行了第一次活動。地球一小時2007有近220萬人參與,相信節省了當天悉尼市市電電源的2.2%至10.2%。2008年,該活動被推廣到世界各地,全球40多個城市,近380個城鎮接力執行該活動。
[編輯]
公眾對此活動的作用和效果亦有一些異議:
- 根據化學原理,關燈點蠟燭實際上排放了更多的碳元素,而且蠟燭燃燒不充分會產生一氧化碳等諸多有毒有害氣體(蠟燭燃燒的臭味和黑煙更污染環境)。“地球一小時”倡議“關燈點蠟燭”是沒有科學常識的體現。
- 每年活動前中及後,全球媒體和個人都千方百計消耗大量資源來宣傳“地球一小時”活動,其所排放的碳,已經遠遠大於關燈1小時所能節約的碳,作秀成分多於實際意義。
- 有部分反對者通過理論計算得出一個地區在約定時間統一開關燈會對電網造成衝擊。
- 如果負荷瞬間降低,調整不及時必然會造成甩負荷,甚至可能造成機組損壞和電網電壓無法維持。
- 如果負荷緩慢下降,部分發電機將會被迫停運,一小時後還需要再次啟動。如果是鍋爐,若不想停運就要投油槍維持溫度,燒煤改燒油,造成更多的浪費;若停運,一小時後再次啟動鍋爐時還是要投油。
- 有部分反對者認為這不過是形式主義,關燈一小時不會節約多少電,倒不如減少使用空調及電視等高能耗電器實在。而支持者則認為是反對者誤解了初衷,稱活動本身是為了喚起人們的環保意識,而非為了靠這一小時節電。
- 智庫Project Syndicate於2013年3月發表文章《Earth Hour Is a Colossal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地球一小時浪費龐大時間及能源)指出,熄燈一小時不單止未必可以減少用電,反而令到碳排放更多。根據有關活動原理,為透過全球熄燈一小時,以節省電廠的碳排放,惟其實即使全球人類住宅都熄燈一小時,涉及的碳排放只相當於中國碳排放減少4分鐘。文章指出,即使每人熄燈一小時令到電力需求銳減,惟當活動完結後,大家恢復使用電力時,發電廠需要再次起動,所耗竭的碳排放相等於之前所節省的,並不實際,形容參加者熄燈一小時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的環保主義”。
- 2013年,為了迴避複活節,將地球一小時提前一周,引起一些非基督教人士的反感,指責其作秀成分多於實際意義。
- 減碳量是“假設關燈可以讓發電機停機”“換算”而來的偽數據,並非任何發電機停止運轉實際數據。且一小時的用電波動屬於短期波動,並非長期統計而來的可信數據,發電廠無法以此不可信的短期數據來預知一小時後的用電需求,於是即使關燈期間用電量減少,發電機仍必須持續運轉待命,甚至需要增加發電量以因應一小時後的用電大波動,排放的二氧化碳自然不會因此減少,無“減碳”之事實。且目前人類科技並無法大量儲存電能(實際上,即使是電池,儲存的也不是電能),電能並不會因為用戶的不使用而停留在插座上或由發電廠儲存,所以關燈期間並無“節能”之事實。